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王义桅: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空间(2)

首先,“一带一路”与欧洲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甚至是世界历史的演绎都是连在一起的。自从陆上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以后,欧洲人走向海洋,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西方中心论打造海洋型的全球化一直到今天,最多的时候90%的贸易都是通过海上进行的,到现在从货物总量上看仍然有80%以上是从海上运输的。因此,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内陆地区比较落后,这就是为什么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时候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因为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所以帮助内陆国家、内陆地区寻找海洋,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这是“一带一路”最初的设想。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要实现陆海连通,改变了过去要么陆上兴盛、要么海上兴盛的情况。不光是陆海连通,而且还实现天上地上海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连通,甚至通过北极冰上丝绸之路这个新航道的拓展,把中国和欧洲的命运以及其他世界各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一开始,欧洲人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告别欧洲中心,实际上打破欧洲中心的是美国中心,并不是中国,我们现在实现的是一种更大层面上的包容,让世界发展更加均衡。因为欧洲所说的全球化实际上是少数的国家全球化,是沿海地区、岛屿国家的全球化。比如说大家看夜晚灯光图,北美、日本、西欧非常亮,而非洲一片漆黑,还有10亿多人没有用上电,你说这是全球化吗?显然不是。我们要打造一种包容性的全球化,就是让全球化的成果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所分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让这个世界的发展更加公平和正义,改写近代以来畸形全球化的局面,这就是“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积极响应并被联合国多次写入有关决议的重要原因。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麦肯锡也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推动新增30亿中产阶级,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 80%。“一带一路”的核心就在于抓住实体经济,尤其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有乘数效应,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入会创造3万到8万人的就业,带来25万亿的GDP产出,通过乘数效应撬动更多国家脱贫致富,带动世界进入新一轮的繁荣。

新型全球化,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互联互通,要从以资本为导向转为以发展为导向,以所谓的高标准一刀切向各种标准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向推进。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欧洲对“一带一路”开始确实是很兴奋的,但是后来就质疑欧洲的标准是不是被稀释掉了。欧洲强调规则导向,高标准的全球化;而“一带一路”强调是发展导向,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所以,现在欧洲对“一带一路”既感兴趣,又有很多疑问。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

欧洲方面的积极力量还是占主动的。比如,法国参议院在2018年6月12日发布首份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估报告,呼吁法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年初,法国总统马克龙来中国访问也对“一带一路”作出了积极响应。意大利现在也非常积极,要成为七国集团里率先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当然,意大利有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对他的债务状况、金融状况疏困的因素在里面。葡萄牙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成为第一个签署该协议的西欧国家。英国第一个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还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

当然,“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不仅中国发力、中国制订规则、中国影响力在上升,而且欧洲也在发力,这是最后出台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文件的一个出发点。葡萄牙欧洲事务国务秘书布鲁诺·马萨斯2015年在《金融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当今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人为划分是难以为继的。……欧洲只有一条摆脱地缘政治陷阱的途径:它也必须拥抱欧亚的天命。”实际上,意大利一位记者在1984年就提出,“如果欧洲不想变成世界的边缘地带,只有顺着古丝绸之路从文化上、经济上拥抱亚洲。”欧洲人的这种反应也可以这么说,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原来的古代丝绸之路东学西鉴,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鉴,再到今天的东西相鉴,中欧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力量又通过“一带一路”重新推动世界的发展,共同打造一种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模式。

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文件的全称是《连接欧洲和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金融时报》等媒体称之为欧洲版本的“一带一路”。它旨在通过有形和无形的网络,更好地连接欧洲和亚洲,加强社会和区域弹性,促进贸易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创造更可持续的低碳未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表示,希望欧亚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网络、加强伙伴关系并推广可持续投资,把欧盟内部可持续的、基于规则的互联互通经验推广到亚洲。最后一句话很关键,也就是说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相比它有鲜明的三个特点。首先,在规则上强调欧盟的高标准。欧盟一直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国也如此,且做法是非常弹性、开放的。但是欧盟的“规则”更体现欧标。其次,在内容上着眼于新领域。文件提出三方面行动:建立交通网络、能源与数字网络和人文联系,为亚洲国家和组织提供联通伙伴关系。当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强调天上、地上、海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欧版更体现欧洲比较竞争优势。最后,在方式上提倡私人资本参与。欧盟强调公私合资(PPP)模式,实际上我们也提倡这种模式,但是中国的私企也担心参与不畅。欧盟文件强调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促进可持续金融发展,表示将创立600亿欧元保险基金,用于赔付失败项目。欧盟将从2021年及之后的共同预算中拨出资金,并吸引成员国的公共金融机构和私人金融机构参与,争取在2021-2027年间为互联互通项目筹集超过3000亿欧元。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欧盟驻华代表团网站以一系列数据阐述,欧亚两大洲的GDP占全球GDP的60%以上,年贸易额达1.5万亿欧元,自2015年起超过1.8万名学生和学者往来于两地区之间。与此同时,欧亚在保护环境上有共同的责任。跨境法律法规也意味着能给商业提供公平的竞争。此外,财政与金融的稳定需要长期规划。基于上述理由,欧亚之间需要更佳的互联互通。目前,欧盟为连接欧亚正开展5个项目,包括决定提供8500万欧元促进东盟融合、投资3500万欧元在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建造大桥、与日本达成数据传输相关协议等。接下来,可能更多地从三个方面着手:在交通、能源、数字化和人员网络方面促进高效的跨境连接;加强基于共同认可的规则和标准的双边、区域性及国际性合作;通过利用不同金融工具促进可持续金融。

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文件在加强双边关系以促进欧亚互联互通的部分,第一个提到的国家是中国。文件提出,将中国列为首要双边合作对象,并强调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合作、欧盟与亚投行的合作。因此,我们不要简单说欧版的“一带一路”是受中国“一带一路”刺激后,来跟中国竞争的。我认为,与美国的亚太、印太战略针对中国肯定还是不一样的。欧洲的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多边的、开放的,强调规则,对我们来说,肯定会带来了一些复杂因素,但也带来一些合作的可能性

加强中欧之间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共同推进不仅欧亚互联互通,乃至于全球层面上的互联互通。如何加强?可行性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前景如何?

现在,中欧班列把欧亚大陆连在一起了。截至2018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一万列,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中欧班列,不仅是在物流上改变了原来海洋性贸易格局,也是产业链重新布局的一种。我们看中欧合作不能只从陆地来看,还要从海洋上、天上、网上来看。我们现在提出,以发展蓝色经济为主线,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以及中国—北冰洋—欧洲等三大蓝色经济通道,其中两条是通向欧洲的。陆上、天上、海上、网上的合作,应该会成为我们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