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王义桅: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空间(3)

我们反复强调“一带一路”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强调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强调战略对接。比如,与“容克投资计划”的对接,让欧洲更好激活市场,从欧洲市场扩展到整个欧亚大陆的市场乃至延伸到非洲,从陆上到海洋,实现陆海连通,帮助欧洲的区域整合和文明复兴。我们要强调东西方互鉴,不仅是中华文明复兴,实际上欧洲文明也有复兴的空间和可能。欧洲和俄罗斯的一些矛盾能否通过互联互通进行弥合。让欧洲不仅把命运绑定在美国人身上,也掌握在自己手里,甚至更多地与中国连在一起,增加了除大西洋之外的欧亚大陆的一种选择,也提振了欧盟的全球影响力尤其是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对冲了相关风险。这是“一带一路”对于欧盟、对欧洲各国产生的一些效应,尤其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16+1)让原来边缘化的中欧地区变成了欧亚互联互通的桥梁、纽带。所以,早参与早得益。比如,捷克这些年与中国关系非常好,增加了大量直航。以前,我们到布拉格是没有直航的,最开始从维也纳转机,后来到巴黎、法兰克福转机。现在直航多了,不仅是中国游客多了,投资也增加了,这增进了两国的了解,两国的感情基础越来越牢靠。匈牙利也是如此,首都布达佩斯成为匈塞铁路的起点,也是中国人到中东欧旅游的节点。现在,奥地利也成为“16+1”的观察员国。可以这么说,“16+1”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个亮点,尤其这是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是通向欧洲的合作,所以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在“16+1”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匈塞铁路和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先说比雷埃夫斯港。中远海运集团收购了比雷埃夫斯港2号、3号码头,并改造升级联网,实现陆海联通,使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从原来的第93位上升到36位,并且位次还继续往前。一个原来衰落的港口又复活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刚开始,希腊人担心中国企业会解雇当地工人,结果很好地实现了本土化。比雷埃夫斯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欧洲的主要港口,通过中欧陆海快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在一起,让希腊在欧洲的地位、在地中海地区的地位不一样了,更重要的是希腊的经济实现了发展,摆脱了债务危机的冲击。不仅如此,匈塞铁路、巴尔干海铁联运,以及欧洲的“三河通三海的计划”(注:“三河”为多瑙河、易北河和奥得河;“三海”为黑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通过陆海连通,内河变成外河,通过河流把这些国家命运与发展带动起来。所以,“一带一路”框架对接、互联互通,单独看一个项目不赚钱或者赚钱较慢,但是把这些连通在一起,效果就出现了。这就是中欧班列、中国陆海快线与比雷埃夫斯港连接的重要效益。以上是陆上和海上的连通,还有天上和网上的连通。例如,信息化产业合作、国际产能合作。因此,欧洲的命运越来越多地与“一带一路”连在一起,就像爱因斯坦的公式E=MC²一样,E是Europe(欧洲)、M是 Mutual Connectivity(互相联系)、两个C是 China(中国)和 Eurasian Continent(欧亚大陆)。

不仅是积极与欧洲进行国际合作,我们还争取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像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积极表态。日本的企业界、政界也在推动政府大量与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美国在2017年也派代表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中美欧,我称之为“文明三角”,也就是三大原力:美国主要是创新力强;中国是应用力强;欧洲是思想力强,想法很多,有经验有标准。这三种力量进行合作,才能克服所谓的创新陷阱。美式节省劳动力型创新、欧式节省资源型创新,这两种创新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友好,为什么?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就在于劳动力便宜,资源比较丰富。我们现在要强调的是“一带一路”新型创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争取欧洲,就要回应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质疑,才能动员欧洲人更多地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

第一个质疑,“一带一路”是否带来环境挑战。我们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核心思想就是要解决既要发展又要环保的问题。实际上,全世界仍有10亿人民用不上电,一旦发电,加之这些国家本来比较穷,用的都是煤和油,这不就增加碳排放吗?现在,既要减少碳排放,又要增加发电量,就是中国人说的“既要马儿跑,还要马儿不吃草”,甚至还挤奶,在西方社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的核心是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三位一体。很多欧洲人不了解中国现在的环保标准和低碳技术,而只强调欧洲的高标准,这就造成一些误解。

第二个质疑,“一带一路”是否会造成债务危机。美国副总统彭斯指责中国进行“债务外交”,欧洲也有这个担心。他们担心中国的“一带一路”不是援助,而且是投资。打一个通俗的比方,中国的想法是“鸡”给这些国家,希望将来鸡要下蛋,而不是杀鸡取卵,把鸡杀掉了,炖汤喝了肯定会造成债务。然而,投资基础设施这种未来持续繁荣的项目,会产生杠杆效应,是“鸡会生蛋,蛋再生鸡,鸡再生蛋”,通过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会产生债务。比如,肯尼亚的蒙内铁路通车一年了,推动肯尼亚经济的1.5个百分比的增长,帮助多个东非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并没有造成债务危机。

第三个质疑,“一带一路”的透明度问题。他们质疑,“一带一路”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呢?为什么签的政府间协议没有公开呢?实际上,“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除了双边以外,还要多边。有一些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有所担心,不希望我们公布出来,我们实际上是应他们的要求而未公开的。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是一个“阳谋”,没有什么“阴谋”,就是要互联互通,说得很清楚。反而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才认为有阴谋。

第四个质疑,“一带一路”是否是一种地缘政治分裂。实际上恰恰相反,“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强调地缘经济。但是,欧洲人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一种地缘政治。一些人把“一带一路”称为“新丝绸之路”,这会造成误解。

第五个质疑,“中国中心论”,一些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朝贡体系复兴,是中式全球化。这是一种严重误读。

还有一些人鼓吹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这当然是误导。资本主义是什么概念?是剥削他国资源,中国没有剥削他们,而是鼓励双赢的,哪个资本主义是给你搞基础设施,给你搞现代化的呢?中国现在是带着产业链的布局到那里去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有人说“一带一路”是马歇尔计划,这也是在误导。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为了控制欧洲,制造欧洲和苏联的分裂,包括在欧洲内部制造分裂的一种地缘政治工具。当然,马歇尔计划当时是解决美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很多人也说“一带一路”是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这是不对的。“一带一路”是分享优质富余产能,这些产能对别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非常好的产能,并不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概念。

另外,欧洲人强调高标准,中国人强调以发展为导向,导致了欧洲人对“一带一路”有一些误解。实际上,中国的发展借鉴了欧洲和美国的经验,我们也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很落后,需要创造和培育市场,这就涉及开发性金融,而他们不懂这一套做法,指责中国搞“债务外交”,甚至说是不透明之类的。这就像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会游泳,就直接被扔到大海里,那样是会淹死的。中国现在建了一个游泳池先给他们培训,训练好了再让他们到大海里去游泳。这不是违反市场原则,恰恰相反是创造条件让这些落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原则。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当然,中国有一些市场经济标准没有达到欧洲的标准。比如,中国没有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中国的劳工和环境标准不可能像欧洲这么高。但是,我们一步步来,先从容易的做起。如果一下子就调到高标准,反而是坏事。

还有人指责中国企业没有社会责任,不雇佣当地工人,等等。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当地工人价格只有中国的一半甚至是几分之一,为什么不用当地的工人呢?我们要实现本土化,但需要时间来培训。像蒙内铁路,先把人员派到中国来留学,四年以后学会了,加上实践才能够上岗。这就是我们说的不能用西方舆论来看问题,但要对他们解释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关切并解决一些思想疙瘩和不必要的疑虑、误解,才能更好地团结争取欧洲共建“一带一路”。就像《史记》里的一句话:“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一带一路”也可以说是收功于西北。

“一带一路”会带来欧洲一体化的放大,从欧洲大陆变成欧亚大陆。原来欧洲的思维方式是靠融合基金等补贴欠发达地区,消弭东西南北的发展差距,今天“一带一路”强调包容性发展,让欠发达地区成为节点、支点,而不再成为援助和补贴的对象。同时,发掘小国之美。欧洲人说,在欧洲只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小国,另外一类是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小国的国家。这当然是自嘲。我们现在通过“一带一路”的放大效应,发掘小国之美,这是他们想不到的。中国和欧洲在“一带一路”上合作了以下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到现在已经经过多轮的谈判、协商,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中国投资欧洲的铁路网,欧洲也投资中国“一带一路”的很多项目。我们强调,中欧之间是有大量合作空间的。欧洲毕竟是老牌帝国,所以制定的标准以及对“一带一路”各个参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都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要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指导下,把中欧资源战略对接做好,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和落地生根。

第二个案例:中欧海洋合作。中国在一个由传统的陆上国家变成一个海洋性大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思维方式、知识准备都不够,需要大量向欧洲“取经”。可以这么说,世界上71%被海水覆盖,其中70%,也就是地球的近一半(49%)是国际海域、公海。陆上的资源用得差不多了,必须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海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欧洲有六个国家争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站。这是典型的激励效应的体现。所以,我们要站在欧洲的肩膀上,启动更多的海洋战略对接,像欧洲一体化海洋政策,发展海洋经济,倡导“蓝色增长”,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地区管理,支持和鼓励数据共享。欧洲的海洋话语权表现在,IMO(国际海事组织)在欧洲,还有一些规则,如ISPS Code、SOLAS公约等。这些都是跟欧洲合作的重要源泉。所以,中国也树立了一个“和平、合作、和谐”的新海洋观。《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提出了中国与欧盟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提出加强在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知识、海洋观测与监测、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能源利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欧洲的强项,中国现在正在努力学习。所以,在海洋和平、海洋安全,海洋发展战略对接、海洋伙伴关系、海洋物流运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洋信息共享,海底光缆等方面,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当然,我们看到了机遇,也要明白中欧海洋合作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所以,我们在开发第三方市场航线、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欧可以从共同关心的公共问题、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等方面开始做起,协调内部关系,加强文明对话。

2015年,在全球前50大集装箱港口中,近三分之二都有中国的投资,而在2010年这个比例还不到五分之一,所以欧洲也看重中国海洋经济、海洋航运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欧洲人现在看起来对“一带一路”评价很高,捷克议会众议院副议长菲利普说:“‘一带一路’ 可成为人类最伟大倡议之一!”所以,我们现在要强调中国与欧洲的合作来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新市场和新空间,不仅是数量上的市场开发,从原来“16+1”变成整个欧洲,更是在质量上、结构性上从高标准、严要求倒逼中国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行稳致远,强调规则和标准导向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结合,先创造培育市场,最终又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给欧洲信心。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但倡议的落实还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地区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要超越旧式的思维方式,提倡一种新型服务型大国的思维。神话中,阿特拉斯背着地球,一旦背不动了,那么他就扔掉。这是美国“利益优先”等做法会造成的麻烦。所以,只要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我觉得“一带一路”建设会形成很多很好的案例。“一带一路”通无止境,还会涉及很多新的问题,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继续交流。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