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秀: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一核一城三带两区(2)

摘要:本文从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的确定、“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内涵与意义、“一城三带”的相互关系与历史演进、“一核”引领下的“一城三带两区”保护与发展四个部分,为网友深入解读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文章指出,“一城三带”特别是“三个文化带”的保护发展,应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构建首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示范作用。

(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的提出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并于2017年8月17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明确了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至此,北京市委明确提出“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当时蔡奇书记指出,首都文化至少包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次会议还宣布成立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蔡奇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和时任副市长王宁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下设一办七组(后增加一组),办公室就设在市委宣传部,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兼任主任。八个专项工作组,包括:老城保护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长城文化带建设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文化内涵挖掘组、文化建设组、产业发展组,后来为了加强中轴线申遗工作,专门增加了第八个组——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

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内涵与意义

(一)“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内涵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内涵,即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老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主要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之都。

进一步解读,我认为,“一核”是灵魂,以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像人戴了一个高高的大帽子,这是“核”,有高度。“一城三带”是空间载体和主要抓手,它就像身体躯干一样。“两区”是落脚点,就像穿一双靴子要脚踏实地,也就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的建设。

(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意义

文化带,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名词、一个概念,即带状文化区,是具有共同生态文化基础和历史文化属性的带状空间单元,在生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文化带是一类地域综合体,文化带形式有利于区域文化遗产成线、连片保护利用,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中,是一种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结合理念和视角的体现,是一种创新。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提出,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政治站位高、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抓落实求实效的特点,对于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落到实处,整体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文化中心起到支撑作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一城”与“三带”的相互关系与历史演进

(一)“一城三带”的自然环境基础

我们要想理解“一城”与“三带”的关系,首先要看它处在什么样的区位上,是发生发展在怎样的环境基础上。北京位于华北平原最北端,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和东北松辽平原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汇之处,这三大地理单元同时也是农耕、游牧、狩猎采集三大经济文化区汇集的地方。自古以来,北京就处于上述南北、东西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前沿地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地。所以,北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它是一个“金名片”。从地貌上来看,北京地处中国地貌三大台阶的第二、第三级台阶相接的地带,在历史上一直是农牧交错的地方。

图片1

这是中国的地势图,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扼守在美丽的“大公鸡”我们祖国的咽喉地带。北京西部、北部和东北三面环山,东南面向华北大平原,缓缓向渤海倾斜,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山湾——北京湾,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