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

开创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在全国各地考察中,“人民”、“为人民服务”是频率最高、分量最重的用语,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路径。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忠于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与实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向一个新境界。

一、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推向新境界,首先是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意识推向新高度。

牢固树立共产党的宗旨意识。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共产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谋利益求幸福。中国共产党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为人民服务”。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4年,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又概括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首次使用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对后来党的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大力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永恒课题。这一要求,既重申了党的一贯主张,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说出了新形势下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政治本色,道出了共产党人必须永葆的政治情怀。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全部价值所在,是我们立足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的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

恪守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使命。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深刻的理解,并结合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这一阐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在今天,不忘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涵,就是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深切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那就是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明确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是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群众视作自己的长辈、自己的亲眷,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哪里有群众的需求,工作的着力点就在哪里,向群众聚焦,为群众出力,落实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惠民政策,大力增进人民群众福利,广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

二、始终坚持忠于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职位越高越要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追求,对于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应对新的风险挑战、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不能是空话,而是要通过努力让全体人民切实富裕起来。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每到岁末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总会出现在祖国最贫困的角落,嘘寒问暖恤困苦;公务再繁忙,也会抽出空来给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回信,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即便是在海外出席国际活动,演讲中依旧挂念国内的贫困人群。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河北阜平、湖南湘西、山东临沂、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等贫困地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4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跨越40多年的人生历程,从一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领航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开发事业。

坚持以人民评判为执政标准的价值理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顺民心,就要坚持以人民评判为执政标准的价值理念。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更是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由人民来评判一切工作政绩的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评判标准,突出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代表人民利益的深刻认识,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个新境界。唯有真正掌握好人民评判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永葆职位越高越要忠于人民的公仆本色。在2017年12月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政治局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做起。职位越高越要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为党的高级干部保持共产党人公仆本色,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确了新标准、提出了新要求。永葆忠于人民的公仆本色,就是要为人民做事,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下乡知青到党的总书记,从主政地方到领航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之路。永葆忠于人民的公仆本色,就是要杜绝腐败现象滋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老虎”“苍蝇”一齐打,从党中央常委、到军委副主席,再到村官、镇长,一大批贪官落马,反腐败取得压倒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败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情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他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明确指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顺应人民热切期盼,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也是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维度。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的众多重要论述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列宁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下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

坚持人民至上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体现着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充满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和务实作风,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党同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党的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决定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立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和责任担当,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指明了方向。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他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多次引用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用“枝叶情”来谈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在一次次的基层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都率先垂范,于细微处展示领导干部应该如何亲民、爱民,为民着想。无论是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还是对青年学子的期望,生动的细节里,体现的是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要把握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落在实处。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