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

不断创新“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为了使学员真正入脑入心、刻骨铭心地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在潜移默化中修为官之德、养浩然之气、明担当之责,广东省茂名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聚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注重从“施教方”和“受教育方”同时发力、从提升培训教育水平和完善培训管理方式上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培训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首先,着眼于“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不断提高培训教育的方法和水平。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悟原理”来讲“原著原文”,才能使学员真正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比如,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我校在2015年较早地就在党校主体班开设了“关于‘四个自信’的思考”专题课,努力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把“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丰富内涵讲清楚,把“四个自信”既是一种“自豪的感觉”、更是一种“信仰的味道”的理论精髓讲清楚,激发学员把“四个自信”熔铸为知行合一的奋斗激情和执着行动,受到学员欢迎;还同时把这个“悟原理”的成果发表于《学习时报》《共产党员》等报刊上,提升了我校在理论宣传界的影响力。又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我们就想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著原文里,是怎么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系的?如果用心学的视野和逻辑结构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党性教育的系列精辟论述“集成”和“总装”起来,运用于对学员的党性教育,效果肯定更好。于是,我校从2017年起就在主体班开设了“共产党人的‘心学’”专题课,使学员对以“不忘初心”为核心内容的党性教育论的原创性、新颖性、系统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学员的反响果然也不错;根据这个课件写成的论文入选中组部批准召开的“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新创造新成就新经验——全国党建研究会2017年党建高端智库论坛”,受到与会者的肯定和好评。

作为党校人不仅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读原著学原文”,还要坚持以宽广的视野和知识背景“悟原理”,在常学常新中悟出“原著原文”的思想、理论、历史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学理逻辑,才能更深刻地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辉煌灿烂的真理光芒,从而也才能在培训教育学员的过程中使其“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真正得到“上与没有上过党校很不一样”的强烈感觉和丰硕收获。

其次,着眼于激发“勤学、真学、深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创新培训管理的方式和路径。党校的培训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党校姓党”有没有延伸落实到“学员姓党”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现在在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相当一部分人最需要解决好的是理想信念问题,最缺乏的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有的党员干部甚至连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也没有读过。为此,我校始终致力于激发学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积极性,主体班的入学考试和期中考试都是以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关键词为主,而且考场纪律比照高考模式进行。这使得学员从接到入学通知书那天起就进入了“读原著学原文”的状态。我们还把精读2至3本(篇)“原著原文”和相关书籍作为对每位学员的刚性要求。2014年下半年以来,主体班每堂课的课前半小时均安排一位学员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主题进行“读书分享”,然后在学员之间开展问答互动,最后由教师点评。这对解决“受教育方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的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近3年多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在教学管理上又推出了新的举措——在学员中开展“有信仰就说出来,有本领就显出来,把党的旗帜亮出来”为主题的“十比”活动,也就是把党校的培训作为学员“感悟初心、涵养初心、升华初心”的平台,让他们在理想信念的高标杆下把自己的本领和潜能尽可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专门安排一个跟班老师每天作学员观察记录;另外还要求学员党支部的每个委员也负责记录,期末由他们向校方推荐综合素质优异的学员。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要求延伸到了“让有信仰的学员讲自己的信仰”,从而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融入到了培训教育全过程,使主体班的氛围始终充满正能量,学员听课更认真,发言和参加各项活动更积极,都希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员“勤学、真学、深学”的主动性。市委领导每次参加学员座谈,都对党校开展的这项活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项活动既促进了学员之间的取长补短,同时也有效发挥了党校“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并重”的作用。

【作者方绪银系广东省茂名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