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高举新时代的爱国精神旗帜(2)

潘公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四的讲话突出了爱国精神是一个核心。我觉得这个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于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五四运动当时是有反帝反封建的明确目标,但本身对整个的西方思想和当时的不管来自于哪几地域的思想都是抱着极为开放的甚至是拥抱的态度。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历来都有的,一直打不掉的。这一点我想在五四时期,在当时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其实知识界对这一点也是有意识的,包括主张全面西化的胡适他也知道中国文化其实是非常有底的。所以文化自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底气所在,在这个文化自信基础上,“五四运动”中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和包容、吸纳、学习全世界其它文明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突出的。我觉得这样我们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国精神会比较全面。

在现在这种复杂的形势和不确定性下,我觉得习总书记重提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我觉得既是爱中国文化,但同时这种爱又要在国际视野之下,就是要把中华文明放全球性大的视野当中去。用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文明的多元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新的理念和提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我们怎么来看待不同的国家尤其是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实际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知识界的重大的议题和重大的讨论。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实际是在世界影响很大的,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按亨廷顿的说法,有经济的动力,又有思维方式不同,那么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有它的合理性。但我觉得亨廷顿混淆了主动打击、掠夺和压迫别人和被动的被别人掠夺、侵略和压迫。他有一个预设,他认为将来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将挑战西方,当时提出来这个的时候中国的经济还很弱,还没有崛起,这个预设恐怕一直影响到当下美国的政策。我觉得这个预设是不对的,我们的儒家文明,两三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主动地掠夺、侵略、压迫和对抗别人,都是别人来搞我们。

关于文明研究和文明之间的多元性,其实是汤因比理论更早,他跟池田大作的对话非常充分地体现了汤因比对东亚文化、对东方文化的高度的尊重和热爱。他也有一个预言,他预言人类在未来将走向政治和精神的统一。这个预言它的意义没有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高,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有点差不多。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比亨廷顿要正确,亨廷顿认为是不可能统一的,文明之间因为有对抗,所以就得一直打下去。尤其是他看好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汤因比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成佛教是有可能引领人类走向和平和安定。这一点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也特别感谢一个欧洲人对东亚文明,对东方文明的这样一种高度的期许。这样一种期许也是对我们中国文化人来说是一种共同的希望。我们的一些文化资源,应该对未来的人类文明的建设起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个我想大家都是有这个信心的。

在“五四”爱国精神的感召之下,尤其落实到我们文史馆,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本职性的工作。因为我自己是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当中一个很小的范围了,也只能尽自己非常微薄的专业做一些有限的工作。

刘彭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我发言的题目是“激扬爱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4月30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既是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伟大事件的深刻纪念,也是对投身这一伟大爱国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深情寄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情寄语青年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些要求符合新时代特点,契合当前发展实际,目标明确,立意深远,既是当代青年成长的座右铭,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标尺。

 树立远大理想,要求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弃小我,扬大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人生的价值和境界就体现在把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信念坚定,既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新时代进步中追求个人进步,在祖国成长中实现自身成长,励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名言“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激励学生和教师。

  热爱伟大祖国,要求青年一代把与世俱来的朴素情感升华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主义的无限忠诚,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细化为自己的作为,把强国志融入到实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担当新时代责任,要求青年一代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勇于担当,勇于挑战,勇于开拓,做事业的佼佼者,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做人生的追梦人,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的新人。

勇于砥砺奋斗,要求青年一代要敢闯敢试,善做善为,锐意进取, 砥砺自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培养和教育学生做有精气神有志有为的青年人,在教学中用各种形式让孩子们保持只争朝夕的干劲,坚韧不拔的毅力,无所畏惧的勇气;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在逐梦中实现青春理想;教育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打铁必需自身硬,干工作和学习时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练过硬的本领。

练就过硬本领,要求青年一代学好科学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深耕专业领域,潜心国家需要的技术攻关,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秉持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的职业操守,为将来成为民族的脊梁和国家的栋梁打好基础,实现知识报国,知识富国,知识强国的崇高追求。

锤炼品质修为,要求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护者、促进者、践行者,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用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铸劳道德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将交到青年一代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这也对全社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助力青年成才,培养青年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青年”。这不仅仅只是教育界的事,更是教师和家长的事,也是全世界的重要事业。要以正确的观念,科学的方式,规范的制度,促进全社会理解教育、参与教育,共同汇聚青年成长的正能量,营造广大青年激扬爱国情怀,锤炼品质修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杨天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习近平总书记把五四运动五四精神总结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认为这个是到目前为止对五四精神最全面、最科学、最正确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五四运动”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以《新青年》创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另一个是五四当天以学生游行、抗议为代表的五四爱国运动。一个是文化运动,一个是爱国运动,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919年以来,历史学家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做过很多总结,有的强调这一方面,有的强调另外一方面,或者掩盖其中的某些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把五四精神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认为是所有总结里科学、最正确、最全面的总结。这对今后我们进一步研究五四运动,研究五四精神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历史者提出一个新的很光荣的任务要求。

首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成就与局限。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当年的鲁迅、钱玄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行者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世界历史、世界文化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讨论;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中国未来的道路做了新的规划和设计。近几年我们非常强调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强调要继承民族文化,发展中国的新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特点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缺点和不足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回答问题。

另外,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历史里的民主性成分和封建性成分,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盛赞中国文化的优美和伟大,毋庸置疑。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批判传统,外国人一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就讲它的反传统,甚至于在反传统这三个字下面还加了两个字叫“全面反传统”。既然五四先行者在当时有批判和否定传统的一面,我们就绝对不能从全面反传统转变到全面肯定传统。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治传统比较少。”

邓小平同志还讲过,“我们一定要划清楚文化遗产中的民主性精华,要把它和封建糟粕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问题是不能用全面的赞美来解决的。如鲁迅当年是主张不读或者少读中国书的,这个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另外一个五四的先行者钱玄同也是主张不读中国书,钱玄同甚至于主张不用汉字,不用汉语,要学习世界语言,今天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够用全面肯定和赞美来替代当年五四时期先行者们对传统的否定和批判。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