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2)

摘要: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但是,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南北方差异较大。例如,端午节的节令食品是粽子,但北方的粽子一般是素馅甜味,而南方除此之外还有咸味的肉粽子。南方端午多龙舟竞渡,北方过去很罕见,近年才从南方引进了一些竞渡活动。南北方端午节还有哪些差异?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呢?南北方端午节的共同点又在哪里?敬请关注!

第二,古代的老百姓也认为五月不吉利。古代民众认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危害父母,甚至形成了“不育端午子”的不良观念。《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那时候五月五日还不是节日),父亲田婴不让妻子养他,理由是:“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于父母。”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到跟门一样高的时候,不利于父母。这里特别强调五月五日出生,可见当时的忌讳可能是专指这个日期的。但是田婴的妻子悄悄抚养了孟尝君,孟尝君长大了以后,不但没有危害父母,还为齐国立了大功。这种“不育端午子”的思想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这说明古代民众也是把端午看成恶月恶日。

第三,后来的端午节里增加了一些明显的道德观念,人们开始传说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屈原这样的忠臣,以及曹娥这样特别孝顺的孩子。伍子胥也好,屈原也好,曹娥也好,从道德上讲他们都是忠臣孝女,是有高尚的品德,值得大家敬仰的人,但是他们的死亡都是非正常的,而古人对于非正常死亡一般是很忌讳的。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古人赋予端午节的形象。

第四,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古人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一方面天气变化很大,人难以适应,容易生病;另一方面,随着气温的提高,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疾病增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比如蛇、蝎子、蜈蚣等。所以产生了五月是恶月的想象。

根据以上的理由,古人把五月看作恶月,把五月五日就看成了恶月恶日,这其中有客观的成分,也有想象的成分。

南方、北方端午节的具体习俗虽然有差异,但是人们对端午节这个日子的时间性质的想象是高度一致的,就认为它是恶月恶日。例如,北方地区,山东烟台长岛县的老百姓至今仍然把五月称为“恶月”或“凶月”,认为凶险、不吉利;南方地区,浙江省有一个平湖市,那里的民众也认为五月是恶月。这两个地区的百姓都还保存着传统的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的思想。

端午节既然是恶月恶日,那么它怎么能成为节日呢?节日好像都应该是喜气洋洋、高高兴兴的,应该是个吉祥的日子,人们怎么会把一个恶月恶日当作节日呢?刚才我说了,节日就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日子,这个特殊性质可能是吉利的,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反的,不吉利、危险的日子也很特殊,也是可以成为节日的。既然人们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那么这一天怎么过呢?人们会想象、会创造一些特殊的具有驱邪气、保健康的民俗活动,来对付这个恶月恶日,从而保证能够顺利地度过端午日这个关卡。比如下面这张《午瑞图》:

端午节

这幅图是清代雍正年间一个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为雍正皇帝画的。郎世宁的绘画技术很好,他给皇帝画了很多画,其中一幅就是《午瑞图》。《午瑞图》就是端午节祥瑞的图,是专门在端午节悬挂的画,这幅画上都有哪些祥瑞呢?

画面上有一个瓷瓶,瓷瓶上插了很多的花和植物,其中最突出的花是石榴花,石榴花正好是在五月盛开,它的颜色是鲜红欲滴,古人认为红色可以驱邪、避凶,所以石榴花是个祥瑞,用这个可以去除邪气,保证人们顺利度过端午。画面上还有一种粉白花,那是蜀葵花,蜀葵花的花期也是端午节前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在地上之后不用管它,每年自动发芽,从下面开始开花,一边长高一边开花,不断长高不断开花。这种花在恶月恶日还能生长得这么旺盛,古人认为它能抵挡邪气,所以蜀葵花也被采来作为端午节的祥瑞插在花瓶里。

画面上还有另外两种植物,一种是像宝剑一样的两片绿绿的叶子,这是菖蒲。菖蒲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浓烈的香气,它的香气是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的,对提神、祛除蚊虫有帮助。它的形状又像道士驱邪用的宝剑,所以古人认为菖蒲也是端午节的祥瑞。旁边还有一种颜色发暗的叶子,那是艾草。艾草也是具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民间在端午节的时候会采来菖蒲、艾草,挂在门窗上或者扔到屋顶上。总之是用这两种植物来辟邪、驱逐恶月恶日不吉利的东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