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地方历史因素。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史和地方名人。伍子胥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忠臣,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富国强兵,战胜楚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阖闾死了,他又辅佐阖闾的儿子夫差,把越国给打败。可以说,伍子胥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有一个奸臣陷害伍子胥,在吴王夫差耳边说伍子胥的坏话,后来夫差不再信任伍子胥,以至于最后把伍子胥杀了。伍子胥是一个忠臣,却因陷害而被杀,因此吴国的老百姓对伍子胥是很怀念的,于是他们传说伍子胥死后变成了潮水之神,所以他们要在端午节的时候纪念伍子胥。直到现在,苏州一带的老百姓还用伍子胥的历史传说来解释端午节竞渡的起源。湖北秭归是屈原出生之地;在湖南汨罗市有一条江叫汨罗江,是屈原投江殉国的地方,所以这两个地区就用屈原之死来解释端午节风俗的起源。东汉时代在浙江有一种习俗,是纪念“潮神”伍子胥的,那时候的端午习俗不是龙舟竞渡,而是大家在钱塘江里游泳,看谁是弄潮儿,后来因为曹娥的父亲在弄潮的时候淹死了,女儿曹娥为了寻找父亲遗体,自己投河自尽。过了几天,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遗体一同浮上江面。这件事被广为传扬,人们很敬佩曹娥,认为曹娥是大孝女。后来曹娥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于是,当地人解释竞渡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曹娥这位著名的孝女。由此可见,端午的习俗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根据本地的地方资源进行的文化创造。
再进一步推论:过节的行为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我们应该重视的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这个行为背后的寓意。我们过节不是为了按照某个模式照本宣科地做一遍,而是为了让人幸福。
节日是一个人们想象的特定的日子,比如端午节,人们想象这个日子有危险,第二步再想象有一些祥瑞的东西或行为来对抗这个不吉利、有凶险的恶月恶日,最后保证每个人的健康,保证每个人能过上快乐的日子。所以,我们研究节日、关注节日,当然要关注那些行为,因为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这个之上,我们更要关注过节的人,因为过节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更加科学,更加健康,更加幸福美满。
好,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