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5)

摘要: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但是,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南北方差异较大。例如,端午节的节令食品是粽子,但北方的粽子一般是素馅甜味,而南方除此之外还有咸味的肉粽子。南方端午多龙舟竞渡,北方过去很罕见,近年才从南方引进了一些竞渡活动。南北方端午节还有哪些差异?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呢?南北方端午节的共同点又在哪里?敬请关注!

当然知识分子比较倾向于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我一直认为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个说法首先应该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倡导的。他们给竞渡赋予了纪念伍子胥、屈原、曹娥的道德含义,并加进竞渡活动。比如,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湖南汨罗是屈原投江之地,当地民众传说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自尽的,竞渡就起源于百姓划船抢救屈原,或打捞屈原遗体。而吃粽子则被解释为用粽子喂饱水中动物,避免它们争抢人们送给屈原的祭品,或者避免它们危害屈原遗体。所以竞渡慢慢就在端午节习俗里面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地位。唐宋时期皇帝曾经把南方的竞渡引入到北方,但是老百姓没有竞渡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北方没有形成端午竞渡的习俗。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提高了节日气氛。但总体上,北方还是很少有竞渡,竞渡主要是南方的习俗。

第二个差异是粽子。北方粽子一般都是甜味的,但是南方除了甜味粽子之外,还有咸味的肉粽子。形状也有差异,北方粽子都是三角锥形,而南方除此之外还有长条形状的所谓“枕头粽”。包裹粽子的叶子也有差异,南方多用箬竹叶包粽子,它有一种独特的香气,用它包裹糯米煮出来的粽子味道更香;而北方没有箬竹,多采用芦苇叶。

第三个差异是节令食品品种的数量。端午节,北方物产还未能全部成熟,所以应时的节令食品数量有限,主要是粽子、鸡蛋、煮大蒜等。相比之下,南方到了端午节前后,物产则丰富得多,所以南方的端午节食品特别丰富。比如,江南地区普遍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五种原料做成的食品。在江苏北部的高邮、扬州一带,有一种特殊的端午节食品叫“端午十二红”,哪十二种东西呢?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红烧鸭、苋菜、雄黄酒、黄鱼、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这些食物基本都是红色或黄色。传说之所以是十二红,而不是十一红或十三红,原因是十二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月月红,月月好运气,月月有幸福。端午节吃了十二红,就能保佑一家人一年十二个月都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四、端午习俗的地方性差异是人们自由创造的结果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看到端午节习俗不是一个绝对不变的行为规定,它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框架:古人认为这一天是恶月恶日,到了这一天我们得想办法来对付这个恶月恶日,因此不同地区的人,根据本地的物产、特定历史,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行为、民俗,来度过这个节日。所以,人们根据共同的时间想象,进行了独立的创造。我讲端午节的差异,就是为了说明端午节既有大家共同的想象,但是同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本地特有的端午节习俗。

因此,端午习俗的地方性差异,比如南方、北方之间的差异,是人们自由创造的结果。过去我们研究民俗学,一直比较强调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共同的习俗(共同的习俗是民族文化相通的一面),它更容易构成我们民族的认同,所以过去的民俗学强调一个节日或民俗现象普遍性的一面。但是随着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这样做有一定的缺陷:仅强调共同性,而忽略了不同地区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习俗的价值,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民俗学的研究、节日的研究,开始重新关注那些独特的节日习俗。通过这些独特的节日习俗差异,我们才能够认识到,端午节其实给我们留下了各自进行文化创造的空间。端午节这个节日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我们根据大家对这个特定时刻的认识,按照本地的物产、特定的文化历史习惯与经验所做的一个特殊的创造。北方过去出产黍子,所以用黍子包粽子;南方没黍子,就用糯米包粽子;后来北方也不种黍子了,南北方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研究各地的差异,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节日习俗的形成、发展、变化。

南北方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差异呢?第一,地理环境因素。南方河流多,有条件发展出竞渡习俗。并且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南方就有竞渡的活动,所以很容易把竞渡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借用到节日里面。北方缺水,没有那么多的河流,难以发展竞渡。即便从南方引入了竞渡,限于自然条件,也无法普遍发展。这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