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4)

摘要: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但是,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南北方差异较大。例如,端午节的节令食品是粽子,但北方的粽子一般是素馅甜味,而南方除此之外还有咸味的肉粽子。南方端午多龙舟竞渡,北方过去很罕见,近年才从南方引进了一些竞渡活动。南北方端午节还有哪些差异?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呢?南北方端午节的共同点又在哪里?敬请关注!

第三个是使用雄黄酒。雄黄酒就是将雄黄溶解到酒里面。古人认为雄黄有辟邪的功能,雄黄溶到酒里怎么用呢?有三种使用方法:第一种是喝雄黄酒,但是我在这里提示大家,雄黄虽然毒性不强,但是有毒性,所以喝雄黄酒对身体是有害的,但是雄黄外用没问题。第二种方法是嘴里含一点雄黄酒,向墙角或地上喷,据说这样可以驱逐家里的毒虫。第三种用法是拿毛笔蘸一点雄黄酒,给小孩子七窍画上圈,表示保护住这个孩子,睡觉的时候虫子就不会往孩子的七窍里面爬了。这个用法现在已经不常见了,现在依然比较普遍的用法是拿毛笔蘸了雄黄酒之后给孩子头上写个“王”字。这个“王”字代表着百兽之王——老虎。这种风俗跟过去给儿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希望让老虎赶走妖魔鬼怪和各种毒虫,保护儿童。

第四个是悬挂艾草、菖蒲。艾草、菖蒲都是具有浓烈香气、并有药效的植物,端午前后生长茂盛,人们把它们悬挂在门窗边,用来驱虫、辟邪。有些地区除了挂艾草、菖蒲之外,还会挂桃树枝或者大蒜,这两种植物也是辟邪的。《山海经》里面提到,在东方的海岛上有一棵大桃树,这棵大桃树上坐着两个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是掌管鬼魂的,如果有鬼要来危害人,神荼、郁垒就会抓住这些恶鬼,用绳子捆上喂给老虎吃,所以那些恶鬼都很害怕神荼、郁垒。因此后来神荼、郁垒就成了门神。恶鬼怕神荼、郁垒,连带着也怕神荼、郁垒坐着的那棵大桃树,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桃木是可以辟邪的。大蒜口味辛辣,闻起来有一股强烈气味,所以一般的虫子都会躲着大蒜。另外,大蒜头的形状类似神将使用的铁锤,所以也被老百姓赋予了辟邪的特定含义。

 第五,缠五色线。缠五色线、戴香囊是端午节普遍的装饰性民俗。关于缠五色线的习俗,最早的记录是在东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线缠绕起来,编成像手镯一样的东西缠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上,意思是保佑孩子健康。不仅如此,在古代,粽子也是用五色线缠的。

第六,佩戴香囊。就是给孩子做一个香包,有的是用布做的,有的是用纸做的,形状各异,里面包一些香料,有的地方是包有香味的中药,有的地方是塞进去一点艾叶,象征驱逐邪气。这都是给孩子们戴的。那大人怎么办呢?大人也有佩戴香囊的,北京一直到现在都还有戴葫芦的习俗,这个葫芦是用布缝的像葫芦形状的小包,包里面塞一点香料,挂在腰间,其性质与香囊是一样的。

端午节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节令食物是粽子。粽子在古代叫角黍,其中包的是黍子(黄米),点缀一些枣和栗子。而黍子、枣都是典型的北方农作物,所以,我推测吃粽子最初应该是起源于北方的习俗。后来这一习俗传到南方,而南方不产黍子,就改用同样具有黏性的糯米,不过仍然沿用了“角黍”的名称。这就像起源于南方的新年爆竹习俗,原本是直接把竹子烧炸爆响,传到了缺乏竹子的北方,就发展成用纸包火药做成鞭炮并沿用爆竹的名字一样。现在,北方也很少种植黍子,而粽子只好都用糯米来制作了。

端午节还是探亲访友的节日,南北方在这方面都是一样的。各家都会准备一些礼物,去探亲访友,尤其是新婚的夫妇,一定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古代端午节是大家公认的归宁日。过去妇女结婚之后不能随意回娘家,要回娘家必须得经过婆家批准,但是端午节回娘家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叫归宁日。回去的时候要给父母带一些礼物(各种油炸食品),父母也会给新婚夫妇回赠一些礼品。回赠礼品都有什么呢?草帽、毛巾、芭蕉扇等。为什么,送来的时候都是吃的,回来的时候都是用的?因为端午节一结束,北方正好是麦收大忙,在大太阳底下干活容易中暑,所以给草帽是遮阳的,给毛巾是擦汗的,芭蕉扇是扇风取凉的。妇女回娘家给父母食物,是表示对父母恩德的报答;岳父岳母给女婿回赠实用物品,也是一种关心。通过送礼物的交流,表现出中国人亲属关系的亲密,表明了人际关系的良好状态。  

三、南北方端午节的差异

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方地理环境截然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也有差异。因此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既存在着上述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关于竞渡的问题。竞渡是全社会参与的大规模节日习俗,可偏偏在这方面南北方存在巨大差异。南方河流众多,河流纵横,船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很多地方家家都有船,会划船的人也多。因此,南方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为盛。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竞渡,但是那时的竞渡不是在端午进行的,所以早期的竞渡其实不是端午节的内容。端午节有竞渡活动是在晋朝以后才产生的,而其他端午习俗,比如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的观念、端午节用兰草泡在水里洗澡的习俗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但是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没有竞渡。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竞渡最初也是以辟邪攘灾为目的,后来才发展出纪念先贤(包括屈原、伍子胥、曹娥)的道德寓意。最初人们去竞渡的时候,船上都要放一个瘟神像,大家把船划到终点的时候,赶快把瘟神扔到河里,表明把瘟神赶走了。竞渡的船只能是专门用来竞渡,一直等到下一年竞渡的时候才会重新启用,这是因为把“瘟神”扔到河里了,人民害怕瘟神跟着人回来,所以悄悄上了岸,把船一盖,不再用了。这表明竞渡是为了驱逐邪气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