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作别的春季高考

冷清作别的春季高考

北京的高考史中,出现过一年两次高考的情况,即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不过,春季高考只实行六年便冷清收场。

1 一年举办两次高考的原因

从2000年起,北京开始实行一年两次高考,即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

据本报1999年12月24日5版《二次高招不是权宜之计》报道,春季高考大的原则、招生对象、考试要求、试题要求、录取方法等都与夏季高考一致。不同的是,春季高考以落榜生和有实践经验的考生为主,录取的高职(专科)学生较多。

据教育部门介绍,增加一次春季高考,主要是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为中学素质教育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为落榜考生增加一次应试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学生参加高考的思想压力,促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培养创新人才有很大好处。其次,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此前,部分高校的一些教室、实验室一年只使用一个学期,下半年基本没有用。实行两次高考后,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第三,对高校学生管理有好处。实行学分制,学生上半年没学好,下半年还可以接着再学。

一般来说,春季高招当年2月完成录取,学生3月入学。

2 首次报考冷冷清清

北京头一年实行春季高考,报名情况没有预想的乐观。据本报2000年1月3日5版《春季高招为何“冷”》记载,全市各报名点的报名人数普遍比预测人数少得多。比如,当时的宣武区预计报名150人,实际报了61人;东城区预测有200多人报名,实际只有58人报名。本报2000年1月20日1版《首次春招开考》的报道显示:当年参加春季招生的高校有13所,在北京计划招生1755人,实际报名人数为1101人。

春季高考政策的实施为往届生增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应该是件大好事,为什么报名情况却如此冷清呢?原来,这次春季高招计划确定与报名时间相距太近,考生们习惯于奔着夏季高考做准备,忽然要提前考,觉得来不及。何况,夏季高考的各项咨询、填报志愿、考前补习等服务性工作比较完备,春季高考刚刚实行,多数考生心里没底,索性等夏季再考。

此外,这次招生的专业绝大多数是高职专业。高职虽然是大专学历,但有人却误认为高职就是职高,还有人认为高职没有成人高考的政策宽松。比如,应届毕业生夏季高考考分在一定分数线以上的,可免试被成人高校录取,且录取率较高,能边工作边学习。相比之下,对高职就业前景不了解的考生宁愿选择考成人高校。

春季高考首日现场冷清而平静,与夏季高考家长围在考点周边等候的景象有天壤之别,家长还没有记者多。而且,各考场基本都有考生缺席。西城区154中考点报名101名,实到95名;朝阳区团结湖二中考点报名83名,7名考生没有参加考试。(2000年1月21日《北京日报》7版,《家长没有记者多》)

经历了第一年的观望,春季高考实行第二年,报名人数明显增加,增幅达179.11%。(2001年2月13日《北京日报》5版,《春季高考 3073考生角逐1440名额》)

3 变成“3+X”演练场

2002年,是春季高考政策实施的第三年。从这一年的春季高考起,北京的高考考试科目实施“3+X”,所有考试科目实行本市单独命题方式,夏季高考也不例外。(2001年9月11日《北京日报》5版,《明年高考北京单独命题3+X》)

文史类“3+X”的“3”,指语文、数学(文)、外语三门,“X”指文科综合,其中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理工类“3+X”的“3”,指语文、数学(理)、外语三门,“X”指理科综合,其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考试成绩语文、数学(文、理)每科满分为150分。外语满分为150分,分为英、俄、日3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听力成绩30分计入总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每科满分为300分。四科总成绩满分为750分。

这一重要考试政策的推出为春季高考报名带来了人气儿。在东城区报名点,一上午就来了200多个考生,和上一年同时段报名的个位数考生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考生表示:北京首次推出“3+X”,谁也没考过,想提前演练一下,考不上,再参加7月高考,实战“3+X”。(2001年12月27日《北京日报》7版,《多数考生就为练练“3+X”》)

那年春季高考,共有4968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考试。首次亮相的X考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现在。

4 春季高考为何火不起来

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各界期待的春招持续升温没有出现,2004年春季高考仅有2261人报名,只是上一年的40%,照此趋势发展,已不足以形成一次全市高考招生的规模。本报2003年12月17日8版《春季高招为何遭冷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春季高考受冷遇的原因在于——

第一,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太少。大多数参加过夏季高考的考生,已经花不少钱参加高考复读班,瞄准的是高校本科专业,甚至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本科专业。2004年春季高招计划录取1500人,其中本科计划招750人,高职专科计划招750人。春季招生本科名额从第一年的不足10%到2004年的50%,虽然年年增加,但总数有限,远远难以满足需求。

第二,高校名校始终没有加入到春季招生试点的行列,很难吸引优秀生源。某高校招生办主任说,春季高考考生总体质量不如夏季,不但招不到优秀学生,还给学校住宿安排、学籍管理、教学调整、学生就业等带来困难,不值得折腾一次。

第三,生源逐年减少。首都高校年年扩招,北京夏季高考录取率已达70%以上,落榜考生所剩不多。

本报2004年1月5日5版《春季高招遇冷 改革何去何从》是这样描述2004年春季高考的:真正参加考试的考生比报名的2261人还要少数十人。这是全市性各类考试中参加考试人数最少的一次,也是2000年实行春季高招改革以来遭遇最尴尬的一次考试。

当时,教育部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实行春季高招是改革高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大方向是对的,应该坚持。另一种意见认为,外省市春招改革都相继处于停滞状态,既然考生越来越少,还是停止为好。业界甚至流传着一种说法:2004年北京春季高招可能是最后一年,以后将由成人高招取代。

5 遭遇最冷“寒流”被取消

春季高考实行第六年,遭遇最冷“寒流”,报名数已低于招生数。

据本报2004年12月15日5版《春季高考招生计划未报满》报道,2005年本市各区县报名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初步统计报名总数1400多人,低于招生计划。这是本市继2000年首次实行春季高考后,第二次出现报名人数少于计划数的情况。

本市从2000年开始进行春季高考,2003年达到顶峰,报名突破5000人,但从2004年报名人数开始下滑。2000年,有13所高校参加春季招生,到2004年,北京工商大学等8所市属高校退出,2005年只有10所院校参与招生,其中6所为民办院校。本是为了给考生创造更多上大学的机会、鼓励一部分社会青年继续深造,同时促进高校加快专业改造、提高办学效益的春季高考却显露出公办高校不积极、考生报考率下降、考生仅仅是练手等诸多问题。

实际上,由于普通高校连续扩招,本市高考录取率稳步提高,夏季高考招生已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上学需求。此外,高校因扩招办学设施日趋紧张,而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高教自考等北京各类高等教育形式的发展,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已变得多元化。2005年6月24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宣布:从2006年起,本市不再进行春季高考招生。(2005年6月25日《北京日报》5版,《明年取消春季高考》)

本版文字:贾晓燕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新华社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