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粮食贸易快速发展,全球粮食市场融合程度大幅提高,通过进口满足本国粮食产需缺口成为可能,全球粮食贸易既是解决全球粮食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均衡、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各国扩大开放、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我国新时代粮食安全目标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战略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要求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和口粮保住。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减轻国内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产需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多、种植效率高、农产品成本低的优势,补充和保障国内粮食供给。

世界粮食供给的潜力巨大,有利于我国利用全球粮食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50年以前,全世界的可耕地大约有29亿公顷,现在已经开发15.6亿公顷,约为53.7%。如果全世界可耕地全部得到利用,即使单产不变,世界粮食总产量可以提高1倍。在可预见的未来,农业技术促进单产提高和收获面积扩大综合作用将使全世界的粮食产量至少达到目前的4倍。

积极布局海外粮食主产区,有利于形成未来我国海外稳定的粮源地。2050年前全球可供开发的潜在耕地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也是我国新时代对外发展交流合作的主要方向。我国巨大的粮食需求将成为拉动这些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动力源,一旦粮食产能形成,必将提升未来全球粮食供给,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源地。

推进经济全球化,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贸易平衡,促进全球产业再分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依然是主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我国应该利用国际粮食生产、供给相对稳定的外部形势,加大粮食进口,减少国内粮食生产压力,提升对拉美、中亚、非洲国家的进口贸易。同时,通过农业技术指导和农业设备出口,提高各国农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全球产业再分工。

鼓励中国农业粮食企业走出去,开展全球粮食贸易。首先,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必须到粮食主产国、出口国去,加强产地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当地农民或者农业组织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以保证粮源长期稳定。其次,要保证海外粮源的稳定供给,必须在贸易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投资进入当地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自建或者并购当地粮食仓储物流企业。最后,中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贸易,通过贸易提升粮源掌控能力,在国内粮食供给充足时,开展全球贸易;当国内粮食供给不足时,优先供应国内市场。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