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刘东超:坚定文化自信(3)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一)准确全面深入的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文化状态、未来文化发展的前景,一定要有一个准确、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与前提。许多问题、困惑的产生就在于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入,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和错误,也包括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状态的把握上的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入,还包括对文化发展前景的把握上的不准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1.传统文化

我们一定要把传统文化搞清楚,包括整体状况、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演化过程。对此,我们也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是非常广义的总和,囊括了我们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财富、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既有积极、正面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整体把握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而看到其中的优秀部分。我们可以把1840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史理解成两个阶段:一是春秋之前,即邦国时代,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实际上就是各邦国的盟主;二是从春秋到1840年。在这两个阶段,中华民族都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两个阶段的文化也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宗法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以血缘宗法为主导的社会关系,催生了社会等级制度,而在此基础上也就形成了王权、皇权专制,即战国时期是王权专制,战国之后是皇权专制。以血缘宗法为主导的社会关系还会排挤其他的社会关系,如平等、自由的社会关系。

其二,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上的社会等级制度,导致了不同血缘集团的不同社会地位,并且这一地位是遗传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魏晋的世族、寒门两大集团。在春秋及春秋之前,这种社会等级制度便十分严格,其遗传性也已十分明显,如贵族内部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

其三,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之上的就是皇权专制。任何开解、否定皇权专制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思想便是王权、皇权专制的理论基础。至于皇权和士大夫共治的观点,那也是不成立的。在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中,皇权和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不可能存在平等关系。

血缘宗法关系、社会等级制度、皇权专制,都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在服装、饮食等方面,乃至伦理道德、哲学思想上都有体现。我们今天看传统文化的这三个方面,都应当认识到其落后的性质、必须被淘汰的地位,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包含其在内的传统文化整体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看到它整体的特征,也要认清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的复杂影响。里面,这些东西有的时候还会搀杂在一起,他还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些影响,对我们的工作会产生一些影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和古代中国生产的不发达、社会文明水平的低下、制度建构的不完善,都是相关联的。

2.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艺术、医学、建筑、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光辉灿烂的成就,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彩的部分,依旧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去挖掘。我们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既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又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部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分子摆脱了一定的社会束缚创造出来的部分,也有他们在受到一定的社会束缚影响下创造出来的部分。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几千年文明史中仁人志士的奋斗与创造,也要看到优秀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存在的历史局限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今天加倍珍惜与保护。

3.历史是进步的

我们今天的文化创新依旧在路上,这意味着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巨大历史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空白或遗憾。在七十年的共和国历史上,毫无疑问,我们取得的成就远远多过那些遗憾。要认识到,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灿烂的、辉煌的;不足、空白、缺失或遗憾是我们要通过未来的奋斗来一步步解决的。如此才是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们今天的文化状态。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大都是在认识层面出现了偏差,尤其复古主义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层面,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理解成精华是错误的。

我们一定要看到历史的进步性。怎么可能历史没有在进步、古人比我们今天还强呢?我们应该持一种历史乐观主义的态度,因为我们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创造出了今天的成就。这不是对我们前人的否认,而恰恰是肯定。只有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所独有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讲清楚”就一定要建立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眼光上,从而避免文化自卑或自大。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基本认知前提。

(二)创造性地接续传统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继承好、接续好丰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脉。我们今天这一代人有责任将民族的文脉传给下一代,所以说,接续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意味着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有鉴别地吸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一个城市有自己的文脉、精神脉络,我们一定要把它保存好,这就是接续传统。我们到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拉萨、乌鲁木齐等我国的每一个城市去,能看到不同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城市地域、人民、历史、风俗习惯等长期积淀的结果。这种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就是城市的文脉,我们必须把文脉更好地保存下来、传递下去。文脉就是城市的人文特色,体现在建筑、风俗习惯等城市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保存城市文脉的问题,如在谈到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时说到:“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杭州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这个城市的文脉是什么?我们到西湖走一圈就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时光在杭州、在西湖的点滴积淀。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讲到:“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现在,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城市在漫长时光里积淀出来的精神气质、人文气质被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消解掉,这是一种无知。

我们要接续好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城市应如此,行业亦如是。关于中医,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里的深入挖掘、继承好就是接续好,我们要先理解、认识、学习,掌握好中医药的理论、技术,然后再谈发展好。接续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是说,我们接续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理解、认识、把握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我们这个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说过:“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我们的知识、古代的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固步自封的结果,所以创新是我们这个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的精神传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新”就是创新。我们的《易传》里面特别讲到要新、要通、要变,都是在讲创新。所以,创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标识。我们今天仍然要创新,如何创新?要让我们的文物、遗产、思想活起来,最重要的是和我们的社会、人民的生活结合,在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果体现不出来,怎么能说是活起来了,又何谈“新”?所以,一定要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符合今天的社会结构,满足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古代,一个人一辈子看的书是有限的,因为他能得到的书就非常有限。今天我们有大量的书、爆炸式的信息,是看不过来的。因此,我们要探索、研究、设计、规划,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的生活信息之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整合点、结合点以及创新点,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博物馆就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当然,博物馆也要适合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不要“高大上”,而要接地气,要符合普通人的观感。在思想文化方面,我们也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我们今天如何去表达、传承“孝”文化。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孝”是一个不太需要讨论的理念,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今天的形式和传统要有所不同。我们今天很难做到传统的“晨昏定省”,所以要采取更合适的方式来孝敬父母,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们需要用心研究、探索的。

不仅是物质文化资源、思想文化,中医药的创新也是如此。我们现在讲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还要面临很多的阻力和障碍。这就需要我们从尊重中医的操作程序、基本理论开始,循序渐进地推进中、西医结合。所以,创新是一个需要用心的过程、需要探索的过程、需要实验的过程。

(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动力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必然的历史过程,也是我们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各个文明相互碰撞、尊重,从其他文明那里获得有益的成分,推动自己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不要排斥、否定,而要接纳、尊重和学习。

罗素说过:“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的路标。希腊曾经向埃及学习,罗马曾经向希腊学习,阿拉伯曾经向罗马学习,中世纪的欧洲曾经向阿拉伯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曾经向拜占廷学习。在那些情形之下,常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这是讲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的成果,今天仍是如此,我们想避开其他文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学习其他文明,加强自身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们要继承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们当代文化的创新成果,我们也要把这种成果弘扬、传播出去。我们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引进来,即把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引进来,为我们所用。

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本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目前这本书在世界上仅存两本,一本由马克龙总统送给了习近平主席,另外一本存在今天法国的阿瑟纳尔图书馆。这本书的流传过程就代表了文明的交流、互鉴,进入法国300年的《论语》已经影响了许多法国思想家。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中,我们也做到了“引进来”。通过一些传教士,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也早早就进入了中国,像明末传入中国的《几何原本》等。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更要努力推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

最后,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结束:“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