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如何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

美育如何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

——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大家谈

编者按

今年8月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一周年。一年前,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中心访谈了国内数十位美育专家和艺术家,他们从不同角度畅谈如何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我们现在摘录部分专家和艺术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访谈嘉宾:

刘纲纪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美术史论家

曾繁仁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著名美学家

董学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杜 卫 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冯双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舞蹈理论家、评论家、编剧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德胜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社科处处长兼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特约主持人:

宋修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主持人:做好美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全面深入地理解美育的内涵、作用和实践路径等问题。如何把握处理美育与德育、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刘纲纪:说到底,美育是让人树立一种人生境界。中华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蔡元培说,你懂得美学,就会抛弃一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想到别人。实际上,他讲的是康德主张的“美是超功利的”的观点。我们读了康德不一定就会有这种思想,但他讲得合理的地方是,把美学和人生境界联系起来了,这个很重要。

曾繁仁:美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健全的人。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缺乏美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美育还是情感教育,但它不是一般的情感教育,而是审美的情感教育。人的发展,只有感知与道德律令是不行的,还得有情感。科学让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道德让人明白应该做什么,审美则让人愿意干什么。康德古典美学话语体系中,最光彩的一句就是“审美是真与善的桥梁”,意思是审美让人从感性的人通过崇高过渡到艺术的理性的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所谓“生活的艺术家”,就是以审美的态度、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自然、社会、自身、他人,这样的人就是“生活的艺术家”。

董学文: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比较核心的部分。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呈现,是美育的一个载体。但是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艺术教育,不但范围上超过它,而且指向也比它更宏阔。虽然艺术教育也创造美,但艺术教育更多是要解决技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而审美教育是教人如何认识美、创造美的精神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是价值观、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以绘画为例,审美教育不是说我会画画,要怎么画好,而是说我为什么要画,怎么通过画画提高自身境界,进而为这个世界创造美。因此,不能用艺术教育,特别是技术性的传授取代审美教育。

范迪安:美术、美学与美育这三者互有关联,它们都以“美”打头,但是美育是统领美术与美学的更大的概念,因为一个“育”字,真正道出了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学术的重点放到了教育对象身上,通过直指教育对象来反观施教的内容与方法,充实和完善有关美的理论。也就是说,美术从感性的表现出发,美学从感性经验的阐述出发,来构成对美育的支持;而美育既离不开对美的理念、内涵、形态等方面的阐述,更离不开具体的艺术实践。由此来看待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历程,我们的确还需要继续加强对美育在美术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的认识,要思考美术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如何通向与实现美育,把“美”的创造表达与“育”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提高对美育的认知,增强对美育的认识。

杜卫:我觉得从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三个方面定义美育比较好。美育的基本意义是感性教育,即保护和提升与理性相协调的丰厚的感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美育概念的现代性。美育是培养整体人格的教育,感性的发展有利于整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儒家主张以深度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使德性内在化,从而形成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传统。美育又是创造教育,通过激发生命活力,培养独创性直觉。美育的这三层意义是相互有内在关联的。

冯双白:人类在面对命运挑战、应对外部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要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当一个人达到了真和善的境地时,就一定会有全新的眼光,会有一双发现美、认识美的眼睛,以及体验美、把握美的能力。所以,美育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美育不是灌输,不是让人死记硬背相关道理。日常生活中,向父母奉茶、问安,向最尊敬的长辈叩拜,夫妻举案齐眉等,这些都包含了美的力量。美是在实践中养成的,比如通过接受艺术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逐渐接近美的本质。

向云驹:民俗学家有一个经典的观点,民俗是让生活更美的一种风俗,其关键词就是“美的生活”。一旦形成了某种好的风俗,老百姓自然而然就怀有对美的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形态和美好的情感。所以,后来的美学流派才提出了“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审美化”的观点。

王德胜:美育为人们提供生命不断完善的价值导向。美育所“育”的,应该是人的发展能力。人的发展能力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学习基本知识的能力、学习专业技能的能力以及应对社会的能力等。我所说的“发展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做事”,更在于如何“做人”,即成为“真正的人”——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具备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能力。所以,绝不是开设几门艺术课程、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就算“美育”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