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之际,回顾新中国社会治理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成就,总结宝贵经验与现实启示,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进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探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也是不断开拓、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历史。在这个光辉历程中,持续推进社会领域变革、坚定走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新中国70年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可以分为两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社会制度前提、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在前30年基础上进行的深刻变革与广泛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迅速地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彻底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凝聚起建设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我们党领导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有步骤地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革除旧社会弊制,建立新社会秩序,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巩固新生的政权,禁烟禁毒,实行男女平等。同时,大力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从1949年到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其部委颁发重要的法规性文献1261件,为人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建立,城镇职工以单位或企业形式组织起来,居民在居委会中有序参政议事,夯实了城乡基层社会运行的组织系统与制度基础。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形成了国家全面管控社会和高度组织化的治理模式,对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合与管控。在城市,实行单位制和街居制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农村组建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制度。社会资源以计划配置为主,社会整合以行政手段为主,社会事业发展由国家或集体包办,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以规范和管理人口流动。在城市依托企业建立了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在农村建立了基础教育和合作医疗、五保户等保障制度。这些制度,有力地避免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早期付出的巨大社会代价。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在探索中推进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国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社会缺乏活力,特别是一段时期内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调四平”,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往往以群众运动代替群众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达到本来应该达到的成就。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延缓了包括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内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这是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鲜明标志,新中国跨入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历史时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也步入发展新阶段。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目标取向,重视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让全社会活跃起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但一度放松了社会管理,某些社会领域不适当地过度市场化,社会矛盾增多;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正确航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逐步使社会运行转入活而有序的状态,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进入又一个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国家对社会治理也逐步进行变革和创新。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的基本制度、根本任务、治理结构和主要原则等都作出了新规定,包括实行法治原则、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也包括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推进乡村政权建设。同时,通过改革生产流通体制、劳动人事制度,放松城市单位制、街居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流动。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和决策部署提出并逐步形成。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拓了包括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内的全部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治理变革和现代化建设得以全面推进。包括: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从严治党、惩治腐败,以党风政风好转带动社会风气好转;改善和保障民生,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积极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改革户籍制度,深化教育、卫生领域改革;确立总体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广泛开展平安中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恶除黑斗争;加快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基础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着力提升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与成就

从治理理念看,逐步从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在于社会治理理念和价值的现代化。70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理念随着整个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现代化的进程,不断与时俱进,经历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日趋活跃和各种矛盾增多,国家管控型理念被社会管理型理念所替代。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将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从管理到治理虽然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刻革命,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目的、主体、内容、方式进一步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转变,进一步向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转变。

从制度体系看,逐步从分散型向整合型转变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现代社会治理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70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经历了从碎片化到不断发展再到有力整合创新的全面性建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以来,经过持续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制度体系,包括民主制度体系、法治建设体系、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城乡社区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安全体系,基本构筑了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型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各方面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相互联系、整体推进。

从社会体制看,逐步从国家一元管理向多元社会主体共建共治转变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体制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国家是经济、社会生活的统一计划者和管理者,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包揽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业发展和各类公共服务。改革开放以后,以往统得过死、管得过宽的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国家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外,还重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形成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政府、社会、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逐步发挥法制保障和科技支撑作用,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

从方式手段看,逐步从单纯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并用转变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措施来实现社会的整合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逐步重视综合运用经济、法治、科技和必要的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综合治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把体制机制变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起来。目前全国城乡社区普遍推行网络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现代社会治理能力与成效不断提升。

从社会结构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适应和推动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基本处于传统社会形态,人们被旧有的社会分工固化在劳动场所,社会化、专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结构中的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已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乡村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转变,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由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就业规模不断增加,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发育和成长起来;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整个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现代化的特征。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