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入门(9)

摘要:谈起中国文化名人,人们便会立刻想到孔子、孟子,他们在中国文明的创造中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中,还有相当多的非常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譬如中国的建筑营造技艺、造纸术、活字印刷、纺织术;在中华文明的创造过程中,除孔孟之外,还有另外一批人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他们就是在民间口碑中广为传颂的鲁班、蔡伦、毕昇、黄道婆,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礼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礼敬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作为非遗保护基本原则,择优保护当然是我们的永远追求。但依据我国现有国力,我们还不可能将所有遗产都一股脑儿地保护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分清轻重缓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那些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及时而有效地抢救下来,为今后人类新文化的创造保留下更多资料。打个比方,有一个项目是一位50岁的传承人传的,另外一个项目是一位80岁的人传的,要优先保护哪个?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讲,应该保护80岁的老爷爷的手艺,如果不去保护的话,一旦老人去世,就人亡艺绝了。这就是我们讲的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阿炳的故事。阿炳是一个民间二胡演奏家,他能演奏二百多首曲子。1950年,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得知阿炳还活着,便利用暑假到无锡拜访,并为他录下了《二泉映月》等六首曲子,可这时录音带用完了。他们约好寒假再录,但遗憾的是不到寒假,阿炳就病故了,他所能演奏的二百多首曲子也因此而失传,成为永久的遗憾。所以濒危遗产优先保护的目的,就是把那些最濒危的基因保护下来,传承下去。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