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3)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前者为主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借鉴、吸收、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

在秦代有秦令,后来历朝历代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国家都有详细的法令和法规。举一个例子,韦应物有一首诗,叫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其中有两句,他当时任苏州刺史,他说: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因为当时唐代朝廷有法令,在动物繁殖的季节不能够随便捕杀,也禁食,不准吃。那么他作为那么一个高级别的官员,请客也不敢上牛羊鱼虾之类的东西,只能给大家吃点素食。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讲的中国这个辩证的主体原则,大家可以看出来,它跟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有着深刻的内在统一性。那么不管当时传统社会的主张具有怎样的具体特殊内容,但是大家可以看出来,它跟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甚至可以说在抽象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传统文化更具内在的统一性。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第二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性,及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承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而不承认这二者之间对立性,也是错误的。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曾明确地指出,“我们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承继就是要综合,要统一,要经过分析,挑选改造,把它综合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来,也就是综合到红色文化中来,统一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第一个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该抛弃的东西我们必须得坚决抛弃。借鉴吸收必须以可供今用为标准,儒学内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论经过怎样的改造都没有办法吸收的。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这个我们怎么继承呢?比如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认识和主张与我们当今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是根本不相容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孔子主张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句话翻译成现在的话就说父亲要包庇儿子,儿子要包庇父亲,这当中就是正直。这个怎么行啊?现在我们提倡在全党全国反腐倡廉,如果父子之间互相包庇的话,我们还怎么反腐倡廉?怎么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个也是这样的原则是不能够再继承的。

第二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要一提儒学就把儒学看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这个也是形而上学。儒学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下面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说明,比如,孔子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观点虽然强调了君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待关系,但是很明显是以君为主,以臣为辅。而到了孟子那里,他把这个位置完全给调了过来,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百姓占第一位,社稷,国家占第二位。最不重要的就是国君,国王。这就是关于儒学的变化,那么我们看一看是哪一个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呢?很明显的是后者,而非前者,是孟子,而非孔子。儒学的这种发展就是进步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礼记》里面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是说饮食男女,人的基本的生活欲求、生理欲求,这个是应当得到尊重,得到满足的,而不应当否定。当年孔子也提出过,他说我也不是一个系而不食的葫芦,不能像葫芦那样挂在墙上挂在房顶上,他也要吃饭,而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也要追求财富,他曾经说过,如果要是能够富贵的话,让我到市场上去拿着个鞭子当把门的我也干。当然这前提是要有原则的。但是在原则上他不否认人追求财富,追求正常的生活欲求。可是这个观点到了宋代,南宋的理学那里就完全变了,南宋理学提出来的是革尽人欲,实行禁欲主义,复尽天理。

所有的这些东西,我们对于儒学的这些发展变化,我们或取或舍,或是或非,我们自己应该做到胸中有数。如果胸中没有这个数我们就不可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