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2)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前者为主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借鉴、吸收、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我们也不能说西方文化不好,中国文化好,也不能说中国文化不好、西方文化好,一棍子打死的全面肯定、全面否定都是不对的。现在我们从哲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一样,都是既有辩证思维的传统,也有形而上学的传统。比如在中国,形而上学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杨朱哲学,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他把个人与群体、与社会、与国家割裂着看问题。那么西方也有形而上学,也有辩证思维。在中国尽管有形而上学的思维传统,但是占主导的、占主流的是辩证思维传统。西方跟我们正相反,他们也有辩证思维的传统,但是在西方占主流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形而上学的传统。那么这种传统应用到社会层面,它就表现为一种抽象主体原则,这是一个专有的概念。什么叫抽象主体原则?就是在看待主体与客体的时候,这个客体包括你所在的群体、社会,还有自然界,他们是割裂地、片面地、对立地来看待这个各种关系。因而在西方占主流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立足于对他者的占有和征服。

比如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十七世纪英国的著名哲学家霍布斯也说,在他看来在社会当中人对人就像狼一样,没有任何温情、友谊、友好、互助。当代存在主义,如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他也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就是他人即地狱。凡这个社会的他人群体对我来说都是地狱,我必须警惕,必须斗争。那么所有这些表示方式都是抽象主体原则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中国,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的则是朴素的辩证思维,应用到社会层面这种思维是表现为一种辩证的主体选择,西方是抽象主体原则。也就是说我们是以联系地、整体地、平等地来看待人世间的各种关系。我个人认为,最具经典性的概括就是宋代的著名哲学家张载,他也是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与就是朋友的意思,胞这个字意思大家都知道,是同胞。他的意思是说但凡人类都是天地所生的同胞,世间的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可以把张载的这个命题看作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在看待人世间各种关系方面的一个总纲,下面我们把这个总纲分析开来,具体地看一看各个层面的具体原则。

在把握全社会关系的时候,他主张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东西。在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他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说我自己成功了,一个人的成功不算好,要让大家都成功,你发达了也得让别人来发达,不能就一个人好,别人都不好,这不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思维、哲学思维。你把自己家日子过好,把自己家建设好,你也得帮助别人家也搞好,你自己把自己搞好了,也得把别人帮着搞好,把别人的身体,把别人的家庭当作自己的家庭一样来对待,这个就是辩证地、平等地、联系地来看问题,这是中国文化思维的一个特点。现在再看看我们在把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一原则他主张协和万邦。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处大国不攻小国,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这样一种思维。就是说你把别人的国家也要看成像自己国家一样,自己是一个强国,不能恃强凌弱,你自己是一个大国,你不能依仗自己的强大去攻打小国,中国人是这样的一个观念。从这里大家就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制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么来的,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以外,这个原则的来源就是刚才我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看,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他的原则是一方面承认人最为天下贵,同时又强调,人虽然为天下贵,但你不能乱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是不允许的。也就是说他一方面承认人对自然的开发权和利用权,一方面又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个在易经中有不同注释。我个人认为,前面这个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康熙时期的李光地的解释最为准确。他说这个财成就是自然界的东西我们拿过来直接用,这叫财成。比如说到秋末,有很多人去捡银杏的果,这是自然界的财富,天地化育给我们的资源、财富,这个叫财成。那么什么叫辅相?辅相就是我们要经过动手,把自然界的资源经过我们再进一步加工出来的东西就叫辅相。比如最早像仰韶文化时期,我们到萧山,看到有一条独木舟。他是用一棵树用火一遍遍地烧,烧出一个凹槽来,做一个独木舟。那么我们今天的这个辅相那就更复杂了,我们的桌子、椅子、杯子、电脑,都是高级的辅相。下面这个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我认为是南怀瑾先生解释的最为准确,就是一方面我们要适度地干预大自然的变化,我们有这个权利。但是你不能过分,要小心翼翼地顺着万物生长的天性和规律去成全万物。这就是中国古人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基本原则。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