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启示(2)

摘要:回顾70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三大启示:时间佐证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时间使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时间证明70年的社会主义中国风华正茂。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无限信心。

(二)如何正确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

在论述历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时,我们从来都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曲折的、要遭受挫折的。因此,我们讲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就必须要回答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的问题,即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15个社会主义国家仅剩下5个,即“一大三小一半”。“一大”指社会主义中国,“三小”指越南、老挝、古巴,“一半”指北朝鲜。这一时期,各种质疑或攻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甚至我们党的言论层出不穷。然而,在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的时期,我们经受过各种考验、从大风大浪中走过来的党是冷静的、处变不惊的。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冷静分析发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绝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是苏联东欧的共产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而产生的恶果。

在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的背景下,我们党于1992年召开了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同志指出,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

对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邓小平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讲的“人民经受锻炼”就包括我们中国人民。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垮了,但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没有垮,还更加繁荣。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讲到,历史总是按自己的逻辑向前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体系危机、价值危机。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分不开的。美国学者福山在提出“历史终结论”的十几年之后,看到社会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制度衰败,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衰败论”。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衰败。

(三)用正确历史观教育党员干部的深刻意蕴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非常重视历史,我们党也非常重视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1·5”讲话,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证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合乎人类历史规律的。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史论结合的方法来论证重要结论,是值得我们的领导干部与学者好好学习的。同时,我们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教育党员干部,其中就包含我们党的忧患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其中一个内容也是培养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由此,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核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二、时间使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

(一)社会主义和新中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其间历经沧海桑田、地覆天翻,但不过一百多年时间。比起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比起世界进入近代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这一百多年历史无疑是短暂的。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才70年,但这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春华秋实的70年。筚路蓝缕表明我们70年的前进道路是曲折的;砥砺奋进表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不懈奋斗的;春华秋实表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努力奋斗取得了辉煌成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我们可以把新中国70年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探索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状况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同志讲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然而,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上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大进步奠定了基本前提条件。

1978年,我们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长8.1%;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15.2%;连续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们通过这一系列数据能够得出结论,那就是经历了三个时期的中国人民已经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非常重要。尤其是今天,我们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越来越年轻,在知识结构上学历越来越高、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未必对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所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郑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其一,这个问题关系到正确认识新中国70年的历史,关系到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它的源流、命脉。如果这些历史被否定、抹杀、歪曲,那么这个党就失去了安身立命和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教育党员干部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其二,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必须坚持三条原则:

一是“两个如果没有”: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