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恒: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2)

摘要:村落是世代栖居的人们创造出的辉煌历史与文化,是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场所,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珍贵史料。本期报告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女士以诸葛村为例,详尽介绍了传统村落所具有的价值,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与大家分享了对诸葛村进行整体保护的具体实践经验。

二、对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研究解读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村落?在保护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它的价值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再基于它的价值采取不同的做法。

我国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文明古国,是全球乡土文化保存最丰富、价值最高的地区之一。先看它的历史价值,它真实记录了人类农业文明演变的过程,蕴含着农业文明发展的丰富历史信息,是我国数量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实物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是对历史文献的极大补充。在浙江发现的最早的古遗址已经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从农业起源开始就存在的一些聚落。再看传统村落的科学价值。从选址、规划到建造、发展,传统村落真实地记录了最广大民众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其中包含的技术信息对研究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营造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另外,从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再到精美的雕刻,传统村落直接反映了人们的哲学思想、生活形态、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因此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经过高度概括,传统村落主要具有三大价值,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到文物经常说到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除此以外,传统村落还有浓重的情感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是民族文化生长的土壤,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诸葛村为例,我们来看看上述这些价值在传统村落中是如何体现的。

历史价值

首先它具有补充和证明历史的价值国家的正史一般记录的都是国家制度、文化、科技等层面的典章制度,对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记录很少,而传统村落是最贴近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也是对生存环境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这就像考古遗址一样,很多陶器带有特别浓郁的生活气息,生产方便,容易就地取材,所以造型千变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况。传统村落在这方面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记录的内容更加丰富,它用实物和文献记录了村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形态、社会制度及观念,蕴含着特别丰富的文化信息。

我们再深入看看诸葛村的历史和国家历史间的相互关系。诸葛村从元代开始选址建立,接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元代后期,国家社会环境逐渐趋于稳定,诸葛家族在浙中地区选址定居。到了明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诸葛村也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发展速度快到什么样一种程度呢?在一夜之间有四栋传统民居同时选址奠基。对一个家族来说,建造房子是件大事,需要长期的财富积累及家族计划的支持。同一时间有四户人家奠基,这是明代以前很少出现的情况。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南方经济发展异常活跃,财富积累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这一时期,诸葛村的建筑也是比较多的,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取材更加讲究,雕刻更为精美。清朝末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南方出现了战乱,诸葛村的旧市路被整条焚毁,此后再也没能恢复起来。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诸葛村的民居逐渐增多,现在保存数量最多的就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民国初期中国乡村开始乡村自治,有些甚至引进了新式学校、警察所等建筑,现在的诸葛村就保留了当时修建的村公所、警察所和新式小学。从民国初期开始,诸葛村由以农业为主体的血缘村落逐渐向地缘村落转变,因处在龙游、建德的交界处,它的商业活动也愈发活跃,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上塘商业街。

抗战时期,浙江也遭到日本的侵略,村中的几座房子被炮弹炸毁并造成了一些人员伤亡。因为诸葛村周围有小山屏障掩护,日本人的部队曾经过这个村落但并没有进入到村庄里,所以尽管没有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它还是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当时,诸葛村的子弟也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保留了他的子女参军时使用的被幛作为纪念,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和积淀。到了土地改革时期,由于土地制度的变革,乡村管理形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些转变在诸葛村也留下了相应的印迹。比如它名字的变化,管理机构的变化等。“大跃进时期,跟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诸葛村也拆掉了一些建筑,把木材拿去大炼钢铁。这一时期,村中的重要建筑高隆庙被拆掉了,当地的老百姓至今都对这件事表示遗憾。人民公社的时候,村落的祠堂及其他一些建筑被改造成队部、食堂等公共设施,当时还留了许多标语。改革开放以后,南方的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兴起,诸葛村也受其影响开始兴办乡镇企业,祠堂得到恢复,新的民居大量修建。2000年随着经济积累和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老百姓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开始有了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从选址到今天,诸葛村的变化发展一直跟国家民族的历史进程休戚相关。无论国家处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在村落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遗存和积淀,所以说,它真实地记录了整个历史的过程,具有补充和证明历史的价值。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村落密度的增加见证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大部分浙江村落基本上是在两宋时期开基的,也就是说,两宋时期是对江南开发的一个高峰。

4

上图是诸葛村周围的地形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村落由小到大、由稀到密的规律特征及对这块土地整体的开发程度。

5

最早诸葛村的选址是在大公堂附近,三兄弟围着大公堂定居下来,规模非常小。元明时期它的规模大概是在上图中核心圈的中心位置。到了明清的时候,随着家族的持续演变、积累和发展,村落一下子扩大到了图示蓝线圈内的区域。到了现在它的发展规模就更大了,人口数量由最初的三个家庭扩展到3000多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诸葛后裔聚居地,也是当地规模相当大的一个血缘村落。从诸葛村发展规模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家族发展的历程,这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传统村落在社会发展史上的价值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6

上图是诸葛村高隆族居图,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就有了,这张图最初刊刻在家谱中,民国时期重修家谱时,诸葛村人曾对它作过一些补充和修订,它反映了整个家族最兴盛时的规模和密度。

社会价值是由村落中的社会结构和次序及老百姓的一些生活观念等体现出来的,我选取了一个建筑元素——门,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乡村社会的次序。

诸葛村民居的门,从最高规格的“乡会两魁”(先人在乡试会试皆中魁首的大户人家)的门楼、牌楼到最朴素的一般的门,共分为七个等级。这种等级主要是由经济能力决定的,同时也反映出村民们观念的变化。

7

上图门楣的门瞻上刻着“福禄寿喜”四个字,这是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同类的建筑在诸葛村还有很多,大多刻的是“淡泊明志”“耕读传家”“紫气东来”等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的词汇。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向往追求,这些都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建筑居所中有所体现。

8

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发现诸葛村的家族结构和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基本对应的。这个聚落属于血缘村落,其本身就具有家族宗族结构。整个家族在同一个地方选址定居,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社会相一致的房派体系,即大房(长房)是嫡系,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诸葛村的发展壮大是以大房为核心,依照宗族结构展开的,其次的二房和三房也各占据一块位置,形成三兄弟朝着村落中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并逐渐分裂成一个个小的组团。每一个组团都是从大的家庭村落中分出来的房派,经过再一次的选址、建设,建立起新的核心建筑,该房派的村民再围绕着它继续建造房屋。因此,建筑的组团跟房派的发展是相互对应的,如此形成的机理,可以自然而然地令村庄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个房派最初建立起的核心建筑是给该房派的核心家庭即大房居住的,它能充分地满足一个家庭的生活所需,同时又与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有着密切联系。

接下来我们看历史价值中的建筑史价值。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村的建筑发展过程相当于其中的一个篇章。

9

上面左图是长乐村一个厅堂的梁架。长乐村与诸葛村相隔1.5公里,属于同一个国保单位,二者具有相似的建筑风格,并经历了相同的历史演变过程。该建筑大约建于建文时期,带有明代早期梁架做法的构造结构特征。后面两幅图是明中期的梁架,大家可以看到,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建筑的大体格局没有发生特别显著的变变,但是建筑的造型、风格,包括装饰,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

10

上面三幅图展示的是明朝晚期到清朝中期的梁架变化。早期的梁架是月梁为主,随后逐渐向胖头梁过渡,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构件上的雕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1

上图是丞相祠堂的梁架,建于民国25年。通过比较明朝晚期、清朝中期和民国三个时期的建筑,大家可以看出无论是造型工艺还是装饰题材,它们都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见证了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我们再来看建筑外形的变化。

12

上图是清中期的大公堂。清后期及民国年间,大公堂经历过几次维修,但大部分还保留着清代的风格。

13

到了清晚期,民居的建筑造型和风格又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越来越纤细,开始追求比较强的装饰感。

14

民国以后一直到现代,建筑外形变化的跨度就更大了。从民国时期的建筑中已经可以看到西式风格的影响和相关元素的体现。上面左侧的图片中展示的是民国初年常见的装饰元素。中间一幅是抗日战争战爆发以后到民国末期形成的一个商业性建筑,虽然它的时代特征不是特别强,但是它是在社会经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建造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应了战争结束后商业经济的恢复情况。它看起来可能非常的简单甚至简陋,但却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右侧的图片属于现代建筑,原本是“文革”后期的大会堂,现在改造成了游客中心。在这幢建筑的处理上我们有过犹豫,它的风格跟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不是很协调,之所以决定把它保留下来,正是因为它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现代史。比起追求村落建筑景观的完美、协调,我们更看重传统村落真实记录历史演进发展过程方面的价值。

15

上面几张图是1970年到2010年间形成的一些现代新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在诸葛村还未列入文保单位以前自发演进的结果,并不是在保护管理下有意识的变化。它们当中有些虽然处在文保单位的外围,即建控地带以外,但都充分表明了现代诸葛村的发展情况。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诸葛村的建筑通过自然发展发生了结构、外形风格上的种种变化,同时也记录了建筑史的演变过程,这是从建筑史角度的研究和解读。那么村落不仅仅是建筑,还记录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历史信息,比如消防、防灾。

一百多年前,诸葛村建立了火龙会,专门用于村落防火。大家都知道,传统村落最怕火,近几年,我们有不少古镇、古村连续发生了规模比较大的火灾。在诸葛村的历史上也发生过火灾,所以后来整个村落都对消防这一块非常重视。他们专门建造了一个叫火龙会的建筑,并为此成立了一个组织进行防火方面的自我管理,把全村的消防工作都统一起来,这个建筑现在还保留在村子里。

16

另外,他们购置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防火用具。仔细辨认,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图上的工具刻着“诸葛消防”的字样,保存得比较完好,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除了图片上的用具,村里还保护了很多其他的消防器材,专门作为一组文物陈列到了博物馆里。如果我们要研究消防史、防灾史,它们就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以外,我们还可以提取到其他的研究素材和史料,比如建筑材料史。传统村落实际上就是一个宝库,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探究和挖掘到的历史、科技等史料会越来越多。

科学价值

诸葛村是按照风水理论来选址的,家谱上记载了很多他们的先人选址时的考虑。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是一位风水大师,作为村址的这块风水宝地就是由他选定的。相传他临终前告诉子孙,无论碰到多大的灾难都不要产生怀疑,要世世代代地在这个地方繁衍下去。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诸葛家族也确实经历过几次比较重大的灾难,但他们相信祖先的判断,认为这个选址是非常庇护家族的,一直没有动摇过。

从大环境上来看,村子远处是高山,近处是密密麻麻的丘陵。浙中处在一个丘陵地带,唯独这一块区域明堂广阔,田地充裕,非常适合人类的发展和繁衍。

17

围绕着村子最近的是几座小山,有人说是八座,有人说是九座。这些小山基本上是连贯的,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起伏,在岗阜环列的区域之内形成了一个藏风纳气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特别有益。更为巧妙的是,它旁边正好有一条小溪,给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灌溉的用水。

18

上图是诸葛村选址的风水结构图。尽管它的自然条件相当不错,风水环境也很好,但它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任何一个自然环境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能够完全符合人类的生活需求,这就需要人为的规划和改造。水是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首先是对水的改造。诸葛村人对石岭溪进行了长期的保护、整理及疏浚工作,然后根据家族发展的需要建造了很多水塘,把水引到村中贮存起来,以解决村民生活、洗涤、饮用水等需求。

19

图上的蓝色色块都是水塘。由于丘陵地带水源比较缺乏,所以他们就利用自然水系,依托南方比较充沛的雨水挖掘池塘。这些池塘之间有些是连贯的,有些是断开的,多亏自然雨水的补充,池塘可以保持长年充盈。

规划是社会结构的直接反映,同时也必须按照社会结构来进行。从整个村落到组团,再到建筑平面,都符合社会关系的结构。

20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村落的整体规划体系和建筑组团间的结构关系。整个村落的建筑密度是比较高的,即使是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它还是通过比较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布局给老百姓的生活、生产留出了足够的活动空间。比如农村需要大量的晒谷场,那么晒谷场平时可以用作社交场所。所以说整个村落的布局,都是尽可能的在为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服务的。

21

我们看上图这个建筑的平面和构造关系,这是他们使用次数比较多的一种对合平面。经济条件差一点,人数少一点的家庭会把前面的建筑减掉,换成门楼,作为一个三合院;人口适中的家庭,一般五口人左右的都是对合平面;如果人口数再多一些,家庭经济实力再强一点,就是会在对合的基础上再加一到两进,成为多进的院落。五进的院落是他们规模最大的民居平面。与其相对应的是楼上楼下的建筑结构,早期是楼上厅,后来改成了楼下厅,现在楼上建筑的高度逐渐缩小,主要的活动空间转移到了楼下。

22

建筑材料和营造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我们看上面两张图中的建筑,主要的承重材料都是木结构。使用柱梁承重,围合材料是竹子,构成夹竹泥墙来进行分割。这些建筑材料都可以就地取材,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经济适用。此外,南方的气候湿润温暖,对分割墙的保暖性要求不是特别高,所以可以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材料。早期,夹竹泥墙是村中适用范围最广泛的分割材料,到了后来,木板壁和砖墙的使用逐渐多了起来。

除了木材以外,使用比较多的建筑材料还有砖瓦和石材。跟所有南方建筑及徽州建筑一样,诸葛村用的最多的是小青瓦和空斗墙。在打基础和需要重点装饰的位置都会大量使用石材,这主要是因为石材的密度高,承载力强,作为基础能起到隔潮承重的作用,作为门墩可以用大块的石头提升装饰效果和功能需求。

23

科学价值还包括施工工艺。上面左图是木工、泥瓦工施工的场面,右图是油漆彩画的施工过程。从中我们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整个古建筑的建造工艺水平的信息。

艺术价值

传统民居就像一幅山水画一样,从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到精美的雕刻,都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形态、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下面左图是诸葛村的一角。这张图没有过多的修饰,建筑本身就很入画,整体比例协调,层次感强。

25

浙中和徽州的建筑,包括传统民居在内,很多从外观上来看都非常简单,大部分是白墙灰瓦,进到里面却别有洞天,雕刻得非常精美。上面两张图是诸葛村的一些建筑屋檐下面的雕刻,牛腿、门窗、栏杆等都是重点雕饰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27

这两张图展示的是砖雕。砖雕大量使用在门楼、造墙等部位,门楼是村子里非常有特点的装饰内容。不少诸葛村人在苏州一带开药店经商,因此有很多砖雕门楼都是他们直接从苏州运回来的。上图中的两个建筑把木构建筑直接用砖砌在了建筑的外立面上。右侧那张图是明代中期的门楼,看起来比较朴素一些。

最后看石雕。门墩、抱鼓石、栏杆等部位都使用了石材。这些精心雕刻的石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素材,有动物、花卉,还有单纯寄托某种观念的纹饰,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池鱼喷水的样式,就是一个鱼头向外喷着水花。因为传统建筑怕火,所以工匠就把“池鱼喷水”雕刻在建筑构件上,希望它能像龙喷水一样保佑整个村落没有火灾,永保平安。

28

这两张图是如意纹,同样也在诸葛村的建筑中被大量使用,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在诸葛村表现得非常突出。众所周知,诸葛村的村民大多是诸葛亮的后裔,而诸葛亮是他们家族中最荣耀的一个人物,所以他最初选址的地方自然就成了整个村落的核心。村人们在那里建造了大公堂,以纪念先祖的丰功伟绩,并深深以此为傲。经过对《朱子家礼》(朱熹所著的主讲纲常伦理、礼节礼仪的书)的学习,他们还在村子东头建造了丞相祠堂,作为家族议事的场所。

29

这张图就是丞相祠堂。

对传统村落中生活的村民来说,村中的某个建筑,村子周围的某种自然环境,甚至家乡不远处某一座熟悉的山峰,都可以给他们带去一种回家的感觉,令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

在所有价值中,传统村落所具有的最根本的价值是文化价值,即我们刚才所讲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总和。我们研究历史无非有两个依据,一个是文献记载,另一个是实物见证。传统村落相当于实物史料,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村落整体,都是历史的实物见证。

要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首先要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文化遗产语境下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果没有真实的实物,我们拿什么去研究历史呢?又怎么能得出真实的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结论呢?失去了真实性,见证历史的物证就失去了价值,也就是说文物会失去价值。所以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村落的原貌,维护它所见证的历史的真实性,如果为了发展作出太多改变,实际上会损害到它自身的价值,甚至令它的见证作用就此消失。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