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恒: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4)

摘要:村落是世代栖居的人们创造出的辉煌历史与文化,是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场所,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珍贵史料。本期报告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女士以诸葛村为例,详尽介绍了传统村落所具有的价值,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与大家分享了对诸葛村进行整体保护的具体实践经验。

四、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实践事例分享——以诸葛村为例

下面我以诸葛村的保护过程为例,给大家梳理一下传统村落的整个保护过程。

诸葛村位于浙江中部的兰溪,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00人,其中姓诸葛的村民大概3000多人,是一个由血缘村落向地缘村落发展的典型,也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居住地。

1982年,我们对诸葛村落做了文物普查,并把它纳入到了文物保护的事业中。1985年,对于到底如何对它进行保护,我们一直下不了决心。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还不完备,整个浙江省的文物保护经费还不足一百万元,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也只有几十个。再有,当地的老百姓虽然有了初步的保护意识,但要他们在那里长久生活,并进行以保护为主的发展,他们一开始也是不愿意的。这是为什么呢?周围经济发展得好的村子都在造新房子,诸葛村的村民也渴望住进新房子。这个时候,刚巧陈志华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带领清华大学乡土研究组到诸葛村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束后,他给省文物局提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和督促下,我们才终于做出决定要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当时,比较普遍的保护办法是在古村落中挑选重要的典型建筑进行保护,范围大的能保护几幢到几十幢建筑,小的只能挑一到两组建筑进行保护。这一方面是由于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1985年,社会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浙江省文物局、各级文物部门,特别是诸葛村的老百姓,最终能下定整体保护诸葛村决心,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保护过程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节点。第一是推荐国保单位,国保单位能得到《文物法》的严格保护。第二是整体编制保护规划,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早的。规划把研究基础梳理得清清楚楚,明确了保护完整传统村落的决心,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新村建设等。

陈老师在诸葛调研时一再强调,个体建筑离开村落整体价值就会降低,村落整体离开个体建筑也会造成信息的缺失,所以我们就按照专家的要求对村落进行整体的保护。

整个保护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物建筑的维修。第二阶段是简单展陈和村内环境的整饬。前两个阶段属于起步阶段,各个村落都做得差不多,诸葛村成功的秘诀在于对自身价值的坚守,不被社会运动带来的改变干扰。第三阶段是规划的修编。这一轮规划修编我们把传统村落保护的目标要求定得更高,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利用考虑得也更为深入了,所以能够保证它今后比较健康平稳地发展下去。

简要概括这三个阶段非常容易,但其实个中甘苦只有参与其中的人能够体会。很多环节我们都要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很多时候一念之差就会带来方向的变化,导致不同的结果。好在整个浙江文物系统、文物部门和诸葛村都能把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坚持下来,所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得到清华乡土组最有力的支持,因此今天这次讲座,我是代表浙江文物系统,代表所有参加过诸葛村保护工作的同志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整个保护成果的。

1994年,在编制第一轮保护规划时,我们对保护内容作了一个梳理,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完整、超前的,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部体系中的管理范畴,在古村落的保护中并没有对非遗的要求,但随着对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是相互联系的。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非遗有很多东西都没办法解释,非遗离开了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很多客观环境,将非遗和物质文化遗产一并保护起来,才能完整见证历史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使我们突破了当时的一些限制。以政策限制为例,比如说我们要保护风水环境,本来它并不在文物的保护范畴内,想要把它纳入到保护范围中去就要做很多说服工作,解释你为什么划那么大。特别是浙江的土地资源特别紧张,风水环境的规模通常又很大,这个解释就变得很关键了。好在当时当地政府非常支持,这件事也就落实下来了。再比如,在文物部门,文物维修经费主要管的是文物建筑,不包括对环境的保护,这方面国家经费的支持微乎其微。这一环节中诸葛村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主动承诺对文物经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他们自己通过集资、银行贷款等形式自行承担进行保护,由此可见诸葛村人的决心确实是很大的。在保护过程中,他们开始了对文化遗产的收集,包括大量的生活器具,木桶、农具等,这些用具都在日后的陈列展览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从1994年开始按照规划内容开展对诸葛村的保护工作,在调查中一旦发现文化遗产随时分门别类,进行抢救、收集、保管。

诸葛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后,我们对它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划定范围内的区域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这个保护范围一共编了三次,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第一次是在建筑周边划定范围;第二次是把村落的核心区整体划为保护范围,大概有20多公顷;第三次我们把整个村落和村落周边最主要的历史环境全部保护了起来,保护范围达到了39.17公顷。更大的是建设控制地带。第一次规划划定的建控地带是在保护范围外五十米到一百米的一个圈,现在的建控地带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围绕村落整体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第二类是在诸葛村和同为国保单位的长乐村之间划定的二类保护控制地带,旨在控制两个村落间的环境,使它们不因新的建设被割裂。第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划在长乐村和诸葛村的边缘,旨在控制风水环境。总共的建控面积有多少呢?505公顷。只有做到对乡镇绝大部分面积的有效控制,才切实取得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良好效果。

划定好范围之后我们就深入到村落内部,确立它的整体保护框架。框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明确村落的格局和机理,以诸葛村在民国末期和建国初期的范围为准对其进行整体保护。第二,确定要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第三,保护村落的环境要素。

37

我们先看对村落格局和环境的保护,这主要指的是对风水结构的保护。诸葛村周围有8座小山,村子周边有山林、农田、水系等,这些都属于对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范畴。整体保护在传统村落和现代城镇之间建立了一个很好的隔离,正因如此,现在进入诸葛村,人们还是能感受到传统村落自然的整体氛围。

在机理保护过程中,我们主要的依据是家谱中的图,这些图反映出了村庄规模的大小,道路网的状况等信息。

38

我们对应地形图上的相应信息,提出了各种保护要求,如环境保护要求,再有就是把建筑根据家族的房派体系及团块确立下来,按照原有的机理进行了整治。在人文与自然环境整饬过程中主要保护了诸葛村的高隆十景,清理了一些建筑遗址,对“文革”过程中被破坏了的构件进行了整理、收集和归案。对收集到比较多构件的村落中原有的景观,我们把它拼接起来进行了复原,比如后面将会为大家展示一张北塘景观的复原图。

跟其它村落一样,在后期建设中,诸葛村的部分道路被改成了混凝土道路。现在村子里的道路分别是在两个历史时期修建的,一个是明清时期,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原物,另一个是我们把混凝土道路剥掉以后,用青石块等传统材料复制的明清时期的道路,这个很容易区别出来。

在保护农田、山林这一块,我们划定出一部分农田来继续耕种,虽然农业已经不是村里的主体收入了,但是在传统村落中还是要传承它原本的生产方式。

关于绿化方面,在解放后到文保工作开展之前这一段时间,诸葛村曾自发地引进了一些外来树种,这种做法改变了村里原先的绿化环境,我们对其进行了清理。目前这项工作并没有完全完成,水杉及其他一些树种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清理,但村子已基本恢复到固有的绿化风格。

39

上图是根据族居图修复的高隆八景之中的节孝牌坊,属于村口景观的一部分。我们把北漏塘修复了,关帝庙没有修,按照整理出的一个骨架结构,以原物拼接为基础,加上一些复制的原件对它进行了还原。这个景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谱中记载的非常清楚,正好我们又收集到了相应的构件,凭借这些信息,就能够让它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修复它,它可能会离历史原貌越来越远,逐渐失去被修复的可能。所以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和保留真实的历史信息,而不是增加一个景点,希望大家可以理解这种严格的区分和限制。

对建筑物的保护首先要确立文物的构成。这既是国宝单位保护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因为前几批文保单位的清单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对于这样大的一个村落,哪些该按照国保单位的标准来保护,哪些价值不是特别高可以适当放宽控制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做了研究和确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五类文物被列入了文物清单,并且整个保护规划已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并以规定的形式被确立了下来。

规划在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方面的规定相当成熟,也有很多在当年看来想法非常超前的点子,主要涉及到对农田、水利设施、生活设施和历史环境这几部分的保护,这个保护范围已经跳出了文保的要求。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考虑是正确的,因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局限于建筑,而是要从传统村落发展演变的整个系统中去考虑。所幸我们控制、收集得早,很多文物和构件都以比较低的代价被保护了起来,顺利防止了进一步流失和保护难度的增加,如果当时没有这样做,一定会留下很深很大的遗憾。希望从事古村落保护相关工作的同志可以把眼界放得更宽一点,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经验。

从我们列出的文物清单中,大家可以看出对诸葛村的保护面有多宽:第一,保护了139处国保级建筑,总面积达到了51220平方米。第二,保护了四处遗址,主要指历史上被毁掉但基础仍在的建筑立面比较大的一些厅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人文环境中我们保护了从长乐村到诸葛村的一条明清时期的古道,属于建兰古道的一段。另外,在这次规划中,我们把一些没有达到国保级文物价值的重要建筑归入到历史建筑中进行保护,入选建筑共有55处,保护总面积达到了1万7千多方。国保与非国保的保护范围加起来,两个数字的和有将近7万方,在一个传统村落里7万方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都可以想象的出来。

对生产、生活设施的保护,我们也经历了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先保护了一部分农田和农具,后来慢慢地延续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保护过程中,我们对一些改变比较大的区块进行了重点修复和整理。

下图是诸葛村最大的一个整理项目上塘的复原图,这张图就是1992年清华大学乡土组的同学们在陈老师、李老师的带领下做的现场调查测绘。

40

他们对上塘周围的建筑进行了逐个调查。上塘原本是座大池塘,曾经被填成平地,上面还造了好些房子,最初都是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体量最大的是乡镇的供销社,有四层楼,另外还有邮局等一些其他建筑。后来这些建筑被分给普通老百姓居住使用,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的脏乱差。这一大块面积被公共建筑占据以后,道路变得很狭窄,整个村子都显得非常闭塞。依赖于清华乡土组的调查研究和复原图纸,我们非常谨慎地对这片区域的建筑做了一步一步的清理。村里面也下了很大的决心,首先利用银行贷款把建筑的产权收回,然后一点一点地拆除,拆除过程中我们没有用大的设备,都是用一些小的,当然也包括人工清理。我们完整地清出了上塘的驳坎,把土挖掉以后原先的老池塘都还在。最后,经过对局部坍塌和破损的地方进行细致的修复,上塘实际上已经能够严格还原它在历史上的原貌了。

41

上面这两张图就是在拆除过程中拍的。左边是供销社,上面卖生活用品,下面卖农机具,非常可惜的是当时意识不够强,没能留下一张完整的照片,只有一个角。右图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造的一个综合服务设施。拆除以后,整个村落变得灵动了很多。

42

上图展示的是修复以后的上塘。村里把原来沿池塘改造过的新建民居也收了回来做了一些风貌整饬,使它还原成历史原貌,那么上塘的整体格局就形成了。

对景观环境的保护最早的目标是保护村落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现在扩大到了对包括诸葛村、长乐村、万田村在内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整体环境的保护上。另一个目标是进一步保护其他传统村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这个辐射面就超出了整个诸葛镇,并向周边的乡镇扩展,包括临近的永昌、建德的大慈岩等。这些周圈的传统村落由于诸葛村的带动,对文保的认识都有了显著提高。在此之后,我们将进一步保护兰溪、建德、龙游三县交界处的更大范围的传统村落。这一块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民居,我们希望它能够带动对更大范围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及抢救工作。

在整体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控制对老村建设的冲击。一个三千人的村落,要想控制新民居的建设,首先要给他们找到新的出路,即创造新的发展区块,由人口增加而产生的宅基地需求都在新区里解决。1994年以后,老村里基本上就没有再增加过新的民居建设。原来的一些不协调的建筑,比如多层建筑等,也被一栋一栋地攻坚克难拆除掉了。最先拆除的是乡镇办公楼,然后是自来水塔,接着是各个区块里的现代建筑。全部拆除之后,整个村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轮廓线都特别舒展,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整体风貌。

43

这是一张村庄大范围的鸟瞰图。实际上在图示区域里本来有一座很高的建筑,村落最核心地带的山包上还有一个乡镇的办公楼,这些建筑都被拆除了,所以当时我们的整治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在修复历史环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绿化了村落。春天到诸葛村去,就能看到油菜花;夏天有荷花;秋天、冬天是比较肃穆自然的村落景观。

作为国保单位,最主要的工作还是保护历史建筑。对在诸葛村的139处国保级建筑,每一处我们都做了方案并一栋一栋地对它们进行维修。到现在为止,已使大部分危险因素得到了缓解和控制,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后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44

图中红色的建筑属于国保单位,绿色建筑是我们根据浙江省的地方条例增设的历史建筑。从这个范围中大家可以看出,我们的保护在不断向下延伸,保护力度不断增强。

最初我们把诸葛村的建筑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文化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我们把它推荐为国保单位。因为国保有一定的标准,经过国家衡量之后进不了国保的,我们就把它放在第二类,作为省级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发现只分成两类不一定能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完整的机理,于是在1994年规划的时候作出了调整,第一次把所有的建筑,包括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全都纳入到了工作对象中去。因为它们也是村落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个拆除掉,就会像一块一块的牛皮癣一样在无形中改变村落的机理。在把每一个建筑都纳入进来进行分类的情况下,这次我们分了五大类。这五大类借鉴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措施,对几乎所有现存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保留、整饬、改善、拆除,并少量增加了一些新建。新建是为了补足原来的建筑因为各种原因倒塌之后留下的空地,保持和还原历史格局而新修的建筑。对此类建筑我们严格地做好档案并进行区分,真实地反映了它的前后变化。

那么五大类具体是哪五类呢?

第一类是列入国保清单的建筑。前面我们说到诸葛村有139处国保建筑,这是最后一次修订清单时的数据,早期没有这么多,大概在八十几处左右。

第二类是清单以外历史价值比较高,以省级文保单位为标准进行管理和保护的建筑。这类建筑的价值与全国国保单位的标准有一定差距,相对价值略低一点。

第三类是后期修筑的一些建筑。这类建筑的建筑质量比较差,有些是后来补形修复修建的,还有很多一半是历史建筑,一半是现代建筑,这种建筑我们把它归到第三类。

在新一轮规划修编时,考虑到建筑的文化内涵,我们就不仅从建筑质量上来分类了,而是把历史价值高于建筑价值的那些由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共同组成的建筑单独列为一类,作为第四类。其中也包括解放以后建造的与村落整体风格相协调的建筑。

那与之相对应的第五类就是解放后修建的与村子整体不太协调的建筑。对这类建筑我们做了大规模的整饬,有的降层,有的改小体量,经过种种办法的修复使整体环境重新变得协调起来。

我们刚刚开展文保工作的时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还没有颁布,对村落进行保护有一定的难度,当时依据的是《文物法》的规定,主要坚持的原则有两条:第一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第二是最低干预原则。有了这两条,其实就能够保住它的主体价值了。另外是

一些技术的处理措施,比如可逆,为了保证历史信息的真实纯正,要让没有参与保护的人都能区别出哪些是历史原貌,哪些是新修的部分。2015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颁布使文物建筑的修复有了明确的准则,就是要坚持文物保护原则。对于每一条原则我们都会认真对待,并尽可能按照原则来实行。

还有一点是要坚持正确的审美原则。遗产保护工作之所以困难重重,跟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有关。很多人觉得文物建筑修复以后,一定要恢复到它初建时的状态,油漆色彩鲜艳,看起来很辉煌。但是我们没有把它恢复成那个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历史沉淀下来的信息是真实的,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必然会有残损,如果统统粉饰一新,就会把形成过程中创造的历史价值掩盖掉。这一点是后来才认识到的,早期我们已经对个别建筑进行了粉刷,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协调,不像文物,这种对比给了我们一种触目惊心的感受。

45

上面是一组建筑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大家可以看出最低干预严格到什么程度,我们只换了局部的椽子,整幢建筑修完以后,改变都不是很大。其他类建筑的维修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做的。

46

上面两张图是对二类建筑维修的前后对比图。我们没有因为二类建筑的价值较低就放松对它的研究、调查和原则把握,而是严格地按一个原则执行到底。

47

这个是三类建筑。对于三类建筑我们没有彻底拆掉,而是把它的体量降低,使其与周边的文物建筑相适应。我们给他做了一个简单的穿衣戴帽,让它的外表看上去是传统的,实际上里面是混凝土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第一是当时的经济状况达不到重建条件;第二是我们有一个信念,文物保护不能过多地占用社会资源和成本;第三是不能给老百姓增加过多的麻烦和困难。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做了适度的整饬。

48

这是对第四类建筑的整饬,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整饬力度比上面的都要大,这主要是由建筑本身的价值高决定的。

对第五类建筑质量不高、安全性不强的建筑,我们拆除它已经改变了的部分,并通过补形改造来还原历史上的样子。一个四层楼规模较大的办公楼,拆了两层之后改造成一个花园公寓,用于功能的弥补。

49

这个也是第五类建筑,这类建筑改造的就更少了,只对门窗和屋顶做了一些调整,连瓷砖都没有敲掉,而是把它封在里面,让它跟周围的建筑看起来能协调一致。

建筑的修复完全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修完之后我们还要考虑它的装修及生活使用的便利,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建筑的价值同样会受到干扰和流失。因为老百姓一家一户的装修对文物来说也是一种改变,所以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做了严格的规定,具体包括:为保护和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一类建筑不得装修;二类建筑允许简单装修,比如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比较次要的位置解决一个卫生间或厨房。现在经济能力比从前强了,我们要求整体卫浴,像抽屉一样推进去就可以使用了,使用期间它可以固定在原位,等到以后用不到的时候还能拆除,对整体的建筑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是二类建筑。

第三类建筑的价值已经相对比较低了,为了尽可能照顾到老百姓的生活,我们还是对它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善。比如做一个标准的卫生间,对厨房做防火处理。

至于第四类建筑,大家都知道,这些建筑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要拆除的,我们虽然没拆,但是对它们的装修做了相应的引导,希望能保持当时的生活传统和传统的装修风格。这是一个惠及民生的弹性的协调,并不是强制的,有些年轻人想要做得现代一些,我们也可以接受,毕竟这个外观对整体环境的影响不大。

第五类就是完全没有文物价值,在经过大规模的装修整饬之后,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做得比较简洁大方且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

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对传统民居的保护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有些人开始自发地仿造传统建筑建设新民居,对这种做法我们并不提倡,因为太多的仿制会对真实的历史文物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在控制得非常严格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严厉地禁止它,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所以现在我们还在想一些技术办法,以控制这一部分的冲击。比如通过档案和现场树立标识,把它从文物的序列中明确地识别出来,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些是自发的。

除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要禁止它以外,我们没有大肆抵制这种行为主要是因为它也带来了一些好作用,比如它对村落的整体协调是非常有利的。

新一轮的乡土建筑保护已经不仅是文物保护,更要考虑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有益探索,诸葛村已建立起十几个陈列馆,以对整个的村落文化进行整体展示。目前展馆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下一步我们会深入挖掘如何对村民的生活进行展示。总体来说,展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多人来到一座传统村落里,看到一幢又一幢的房子区别不出来哪些是新建筑,哪些是老建筑,或者不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但是诸葛村不一样,到了这里,你在陈列馆里就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当地的文化特点。

村子里用作陈列的建筑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乡土总馆,它整体地反映了诸葛村的发展历史和家族文化。第二个是大公堂,专门陈列与诸葛亮有关的器物及说明他与诸葛村的渊源。第三个是丞相祠堂,展示了宗族祭祀文化。第五个是天一堂,这是明清比较有名的一个中药老字号,专门做医药的陈列。除了上面的主要传统建筑以外,诸葛村还有大量的民居。没人居住的民居用来陈列各种生活场景,有日常生活设施,有婚礼,还有按照书法和私塾陈列的,这种办法把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跟建筑结合展示给了社会。

50

那么我们浏览一下现在的这些陈列,有些做得比较早,其中丞相祠堂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虽然整体效果还不错,但是手法比较老套。最近几年,我们的展示手段在提升,但相对的有点开始走一般博物馆的路子了,没有很好地保持乡土氛围,下一步我们要探索出一个更为理想的能突出乡土特色的展陈办法。

51

上面这幅图就是乡土总馆,这是在李秋香老师指导下做的陈列,我个人觉得展览内容很好,但展览形式还值得商榷。为什么呢?实际上,类似的博物馆你在城市里看到的更多,这种风格跟乡村的环境氛围是有些距离的。所以下一步我们会在这个方面继续探索,研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52

这幅图是中期做的,我个人更欣赏这个阶段的陈列。为什么呢?虽然展示手段非常简单,但它跟建筑的融合度很高,对农村环境的改变也比较少。上一期博物馆式的展陈给人感觉就是一般的城市,而后来做的这一期,还能给人以村落的感受,家族的感受,祠堂的感受。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希望有机会的话大家能给我们更多的指导。

53

这几张图展览的是乡土生活设施和产品收集,比方说一些农具、食品、书信、家谱等。他们的书记非常有心,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家信,甚至还有学生的考卷等。这些内容确实也应当算作乡土村落保护的一部分。

54

这两张图是要说明仍然过着传统生活的村人的一种怡然自得的状态,村民照样在水塘里洗衣服,早晨起来照例在村边的茶馆里吃面、喝茶、聊天。这种自然浓郁的生活氛围,不带任何形式的表演成分,完全是当地人的真情流露。

55

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各种各样具有乡土特色的服务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上面几张图片里有小面店、点心店、修鞋匠、农具店等。事实上,从民国时起,诸葛村就已经是一个商业集镇了,但它的商业氛围看上去远没有西塘、乌镇那么浓,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商铺没有固定的门店,大多是活动的小摊贩,晚上收回去,白天用两个门板一搭,并且他们通常只卖一样东西,非常专业,所以整体氛围控制得很好。不会给人一种到了西塘都是酒吧,到了乌镇都是仿古的感觉。当然不管怎么说,与十年前相比,诸葛村的商业氛围更浓了,我们一定要坚决把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56

这几张图是旅游发展以后做的一些商品。诸葛村这一点非常好,不管是商品也好、旅游也好,它都是围绕着家族文化来做的,不像别的地方,什么东西都拿来卖。村人卖得最多的商品就是孔明锁,游人花几块钱买一个玩具,留作纪念。另外还有一些老先生,原先是练书法的,就在自己家门口写上几幅字,路过的人看上了就买走。所以整体来说,诸葛村的商业化还是围绕着它的生活、文化在延伸、发展的。

随着我们抢救的传统村落的数量越来越多,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出路愈发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整个传统村落的保护面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传统村落是不是只有旅游这一条路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广的市场范围也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比如有机农业就是一个方向。浙中是水果生产基地,可以大量生产水果,还可以搞其他农业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外,浙中还是一个小商品非常发达的地方,它离义乌很近,大量的闲散劳力可以进行来料加工。其次还有就地生活生产服务及旅游文创产品等。

只要我们坚持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坚定地保护它的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寻找发展出路,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就是值得研究、充满光明的。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研究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要多亏院校的技术支撑和当地人的密切配合。生活在诸葛村这个环境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最深刻的体会和了解。如果没有他们的配合,外来人很难读深、读透那里的文化气韵。所以每一位投身传统村落保护的同志都不要太过浮躁,要沉下心去做深入的研究。

我们的保护一定要跟传统的营造系统的抢救、非遗的保护相结合。为什么呢?如果没有工匠,保护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把维修方案交给工匠以后,他们多是用电锯等现代手法进行维修的,虽然也是按照我们的理念要求在做,但难免会有较大改动。因此对一个系统工程来说,我们要把工匠、材料等问题全都考虑进去。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严格、谨慎,对文物怀有敬畏之心,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来对待每一次修复,能修的就不要换,能少换的就不要大修。细节决定最终的效果,所以务必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地要求自己。

再一个就是人才培养问题。无论是现代传统文化保护人才的培养还是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都非常的重要。诸葛村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在文物部门的引导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产业结合的发展道路。他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面临着很多艰巨的任务,我们会和他们一起坚定地走下去,把这份遗产保护传承好。

非常谢谢大家,从在座的大家的热情中我看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希望。希望我们都能守望精神家园,传承好民族的文化遗产。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