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着力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规避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论证体系。生态风险评估与论证是防范生态风险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工业化体系转向的前置性课题,优化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势在必行。根据国际环境专家对生态周期的推算,未来的工业化体系将会有两种趋向:一个是工业化体系继续向分裂瓦解的方向发展,直到它面临无法挽回的破坏和崩溃为止;另一个是全球体系重新整合自身,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体系。由此可见,生态治理必须有前控性的风险评估机制来支撑生态治理,维护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统一、生物多样性和恢复能力,使生态风险降至最低点。风险论证是防范环境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生态风险的形成逻辑与治理逻辑。推行国家战略应该构建生态风险治理框架,遵循计划、问题形成、分析、风险表征和风险管理组成问题导向方法论,提升环境风险政策的治理效能。完善的生态评估和充分的事前论证,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政府对生态治理中的各项风险有充分的消解举措,更有利于降低未知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减少治污成本。另一方面,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风险论证与评估,不仅能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又能减少生态事故的隐患。

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风险监管与监测体系。线下监管与线上监测是防范生态风险的两驾马车。有效的生态监管是提升现有生态资源存量、减少生态风险周期发生率的关键抓手。逆转环境退化步伐的关键在于监管有效,使人类活动尽量遵循资源再生的规律。即,遵循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能高于资源的再生速度;遵循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将可再生资源作为替代品需要的时间;遵循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能超过对其回收、吸收以及转化成无害物质的速度。守住生态风险的底线,必须真正贯彻、提升生态治理的制度效能,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责任清单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的宣传制度与曝光平台,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方案,审计结果向大众公开,有利于群众对生态资源的使用情况辨别真伪,有的放矢地监督资源资产的存量。同时,线上智能监测是利用大数据治理生态风险的重要手段。要善于提高智能监管的效益,把全国一盘棋的生态治理思想贯彻到风险制度体系中。基于对陆、海、空生态环境风险信息预警的紧迫性,重点推进全国共享的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化,披露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及风险源的动态监测结果,推进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工作的网格化水平,提升风险治理的应急处置能力。

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与惩戒体系。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与公平的追责机制是防范生态风险的防火墙。风险评价指标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障生态权益。风险评价必须全盘考虑有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临界点,对治理者政绩进行合理性界定,并终身追责资源的破坏者,为代际资源存留敬畏之心,孕育新的生态资源生长点。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的潜在增长,防范不作为、脱责现象发生,杜绝贻误发展时机的思路与做法。同时,强化生态失范行为的惩戒机制,要注意区分破坏生态的阶段性主体责任,严肃追责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干部,实现生态追责的公平正义。我们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更要杜绝以“集体行动逻辑”推卸生态责任的不良做法。为防范终身追责机制的虚设,政府部门应加强生态事件的问责曝光与宣传,提高惩戒的影响力,增强人们对生态保护的信心,才能保证生态风险事故率的降低。另外,要健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保障受害者的权益。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