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吃”的反思

【2020-04】“吃”的反思

今年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再次把蝙蝠和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拉入人们的视线。虽然这次病毒究竟从何而来,还不太确定,真相似乎仍然扑朔迷离。不过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那就是不少公共卫生事件,与“吃”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此时反思“吃”的问题,就显得很有些必要。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我国关于吃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一些地方,吃的食材相当广泛。曾有笑话说,某地人“善吃”“敢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跑的除了汽车,水里游的除了轮船,均可列为食材。与此同时,吃的手法不一,花样繁多,煎炒烹炸、焖炖蒸煮,蔚为壮观。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现实中,吃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活动,而是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内容。对一些人来说,吃什么代表着身份,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吃甚至是一项新奇刺激的“事业”,类似于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一般。吃得越贵,代表越有面子;吃得越奇,说明见识更广,成正比的“优越感”就越强。虽然大抵知道吃野味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但一些地方的野味市场已成为一个利益链甚至产业链,较低的违法成本,助长了这个链条的存在和运行。

除了“吃什么”之外,“怎么吃”也很重要。在我们的思维惯性中,共餐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吃饭方式,也是红火热闹、喜庆团结的象征。对某些人来说,还是一种排场和身份的体现。但实际上,分餐是可以减少疾病传播,提升人们健康水平的饮食方式。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在不少地方,红白喜事规模越办越大,各种聚餐聚会频率越来越高,共餐市场越来越火。虽然这对经济发展确乎有些作用,但在喜乐之余,也让人有一丝隐忧。

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此,吃得健康、健康地吃,不啻为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大学问。首先,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要知敬畏、有底线。其次,如何吃,怎么吃得科学、健康,同样要搞清楚、想明白。共餐虽然热闹红火,但确实隐患多多;分餐虽然貌似实行很难,但是也并非绝无可能。有时候会突发奇想,有前瞻眼光的餐饮商家不妨推出分餐宴,引导新的消费方式和餐饮文化,说不定会大有“钱”途,亦未可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延续生命,人需要靠吃活着。但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固然重要,相比之下,为什么吃、吃后怎样的问题,似乎也很值得关注。这就超越了具体现实吃的层面,具有了形而上色彩,带有了一些哲学意味,或许也就更加值得反思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