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许正中:化“疫”为“翼”,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向好(4)

二、中国精准施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的精准施策不仅遏制住了经济大面积下滑的势头,而且推动了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了预演。

国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主要是第一季度。总得来说,4月份以来,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特别是4月30日,北京等主要地区从一级防控调整为二级,基本进入了复工、复产、达产的新阶段,如果有新的确诊病人,主要是输入型的。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疫阶段之后,我们怎么办?

中央审时度势,多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国务院也召开常务会,布局、部署和落实疫情防控、复工达产的总体要求。在去年提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工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六保”任务,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的运转。面对战“疫”新形势,中央定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什么叫“稳”?第一,疫情不反弹;第二,稳住经济基本盘;第三,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大部分我们讲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至少我们中国还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人们成群结队领取救灾物资的现象?因为我们的经济措施得力,下面我们来理一理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采取的经济政策。

首先是财政政策。加大了财政赤字,第一笔发行了1万5千亿的特别国债。减税,个人所得税抵免,五险一金缓交,补贴支持各地区复工复产。这一次施策精准到了什么程度呢?比如疫情刚刚全面控制住,中央已经对湖北武汉的重灾区怎么复产做了具体部署,这是很难的。

货币政策全面宽松,降息、降准、再贷款都用了。(1)降息。今年以来已经有过两次降息,但这些降息措施刚施行不久,还没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货币政策有一个时滞。(2)降准。普遍的降准和专项降准各施行了一次。前些年我们的准备金率确实比较高,100个亿的存款往往只有60亿可以拿来贷款。降准以后,现在100个亿我们有80亿可以用来放款,再降一次就有90亿,这样我们的货币供应量M1、M2都有很大提高,使资金流不断。(3)再贷款。银行系统再贷款的额度总量最近释放较大,这也是从货币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进一步放松。除此以外,疫情期间中小企业贷款到期了,一下子还不了钱,周转不了怎么办?可以把还贷的期限往后拖,或者叫转贷一下。这就是货币政策全面放松。

政策的“左膀右臂”,财政政策全面积极,货币政策全面放松,为中小企业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讲为“放水养鱼”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国家经济政策的精准度也是相当高的,用网上的话来说,我们是这方面的“优等生”,欢迎别的国家“抄作业”,也采取这样的措施。

另外我们还出台了一系列面向个人的补助补贴、税费优惠,税制的调整这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的税收并不是全面降低,比如个人所得税,不仅没有降,有的地区还涨幅很大。北京市大概涨了16%点多,上海也增了不少,这跟广大税务干部为征管体制改革作出的努力有很大关系。这是减免各种税收的优惠措施。面向企业的资金支持、收税优惠、政府采购政策也是非常精准的。比如北京专门把行业协会召集在一起,真正做到把给大家的补贴精准到位。延庆、怀柔等北京周边区县的民宿行业,疫情期间靠政府的帮助渡过难关,“五一”期间旅游业反弹惊人,民宿收入随之大幅增长,这是很难得的。面向地方财政,我们实行了兜底的“三保政策”,不仅救了个人、企业,也救了有风险的地方政府。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今年如果亏损了,亏损额度可以把所得税抵押回来,现在财政很灵活地在帮助做这些调账。调账可以说是一厂一策、一企一策,体现出了中国式的精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有句古话叫“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疫情是祸,但也给中国创造了一些机遇。最大的机遇是这次疫情到来的时间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浪潮正好重叠。换句话说,疫情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按下了“快进键”。以个人为例,过去我很少在网上上课,但现在几次开会都是通过互联网。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非结构经济等的转型为经济系统注入了更强的柔韧性,对宏观经济起到了稳定器、缓冲器和加速器的作用,让国民经济在面临冲击时能有韧性地调整生产、分配和消费。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疫情的倒逼正加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也为新旧动能的切换提供了关键的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并延展了战略机遇期。

首先,疫情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疫情怕扎堆,在生产方式上更有弹性的云上制造和开放共享成为现在的优选生产模式。可以说,疫情的冲击成了一次对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机器化的稳定性测试。测试中,很多企业发现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敏捷地应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急剧变化,为了维持企业生存并获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加速寻找生产方式的变革成为突破点,各个企业都纷纷采用智能化生产、无人化工厂等新的生产方式。为什么说按下了“快进键”?这些东西过去不是没有,只是没有普及这么快。像高新技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这么大的发展,是疫情带来的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越小,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就研究将来是不是要对机器人收税呢?这也是对提高我们管理方式的思考。刚才我们讲了企业的生产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呢?社会的运行方式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予以高度重视。

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现有运行数据告诉我们,以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增长,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相关的经济表现非常活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远程问诊得到了较快发展。对小学生上网,过去家长大多持反对意见,在发现网上学习效果很好之后,从反对转为支持。从2020年3月的统计数据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了8.9%,逆势飘红。抗疫期间,网络和现实社会都形成了一个新词,大家把抗疫英雄,特别是医生们比喻为“逆行者”,高技术产业就是经济领域的“逆行者”。机器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达到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达到13.2%;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9.6%。过去我们投资往往是在“铁公基”方面,现在转向了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增长17.4%。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3%、16.2%、16.0%、13.1%和3.4%。另一方面,刚才我们谈到了用工荒导致的复工、复产困难重重,这使得很多企业意识到传统线下管理的缺陷,开始推行远程管理,让很多企业反而适应了管理范式的改革。

更需要高度重视的是,疫情加速了共享制造时代的到来。什么叫“共享制造”?比如小米手机,它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制造是委托的,品牌是自己的,这就叫共享制造。共享制造是一个围绕生产制造各个环节,将分散闲置生产能力集中起来,在需求方之间进行弹性匹配和动态共享的新型生产方式,在本质上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增强经济活动柔韧性的一种表现。疫情到来前,在这方面我们关注的是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当然后者还没有实现。据说疫情期间长沙实验了共享汽车,只要运行130公里以内就不收钱。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我们逐渐走向共享制造。共享制造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必将要改变生活方式,进而改变政府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和社会运营模式。共享制造一方面将成为促进“共享制造模式”发展的关键环节,逐渐打破企业的边界,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网络化组织和平台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不仅推动了技术和资本投入方式的演变,同时还改变了企业劳动投入的方式,使共享用工成为企业用工方式的必然趋势。

什么是“共享用工”?现在我们都是单位人,就是档案在一个单位,不能到其他单位去兼职。我在英国留学期间发现英国的一个教授同时在很多学校兼职,这可能也是将来我们的发展方向。共享制造时代可以兼任很多工作,不一定局限在国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工作。我有一个朋友在国际组织工作,这次疫情回到了国内,我就问他工作怎么办。他说,“我一直在办公”。疫情办公,时差怎么办呢?他说就按照国际上去做,将来他不仅可以在国外办公,也可以在国内。这就叫共享用工。

规制科技产业方兴未艾、潜力巨大。“规制技术”就是对行为进行测评,这一次大数据充分展示了它的威力。比如我到这里来录制讲座视频要经过大厦门口,大厦工作人员要测量我的体温,要求我出示健康码。健康码就是一种规制,对人过去是否去过高危地方来进行测评。

规制科技将创新性技术运用到现有的规制过程,达成了更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置要求,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以健康码为例,健康码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化的健康证明,属于典型的服务业,用于基础社区办公室、交通卡口、机场、火车站等多个场景下的扫码核验,实现民众一次申报各场所一体通用。申请健康码的民众通常需要在相关APP或小程序上注册,并提供自身的实名信息,验证用户身份后,还需填写自己的体温和接触史等健康信息。健康码平台会结合权威数据平台查询用户的行动记录、健康状况,最终生成一个带有颜色标记的二维码作为用户的健康证明。上次我的一位同事说他到学校去给他的孩子领书,有一个家长由于健康码不是绿色的没进去,这就证明规制起到了作用。疫情虽然在今年总暴发,但其实从2003年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年年都有疫情,只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人类流动性的加快会带来规制经济、规制行为、规制技术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还需提到一项中央采取的精准措施是发展“新基建”。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不是一个概念,我把它命名为技术性基础设施。传统的基建主要是通讯、铁路、公路、机场,而新基建主要基于数字产业、信息化技术而形成。它既是强基础、利长远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又对当前经济具有稳增长、调结构的价值,还有惠民生的作用。新基建既要着眼于长远也不能脱离过去,应量力而行。比如现在制造业成了共享,科技突破也改变了方向,个人单独进行科技突破已经很难了。大部分的科技突破必然应用在大型的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和依附于技术的社会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说的新基建这一块。今年3月份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还到怀柔视察了科技城、科学城,那里有什么?就是大型科学装置。将来科学、产业的突破,包括理论思想的突破,基本依附于大的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

以技术基础创新、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为代表的新基建既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也可以看作新基建的战略投资方向。新基建具有成长性、创新性,它对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挥渗透融合和带动作用,是中国经济动能切换的关键一招。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疫情过后,中国高技术产业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以将近10%的速度增加了。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