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马炳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

古建筑木构建筑构件、部位间都有比例关系,是以“斗口”或“柱径”为基本模数,这种比例关系叫“权衡”。设计和施工都离不开权衡。有了权衡表,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构件的尺寸,其他构件的尺寸都能计算出来。除了木构件外,瓦石等相应构件也应符合权衡比例关系。比如小式建筑的台明、台基高度,是五分之一的柱高或是两倍柱径,这个尺寸在建筑上不是绝对分毫都不差的,但是大的比例关系不变。

四、中国传统木构的榫卯技术

有一个电视台节目,其中有一期内容是用一个木构建筑和一个钢筋混凝土建筑做抗震实验,并进行比对。实验内容是将两个建筑模型放在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中心的两个模拟的地震台,建筑模型的大小、平面的尺寸、平面的形状,包括屋顶形状都近似,共分四次模拟:第一步是5度,两个建筑都没事;第二步升到7度,此时能看出晃动,但是两个建筑也没事;第三步是9度,9度是个坎,因为我们国家抗震设防最高的烈度就是9度。 9度的时候混凝土的柱根已经有裂缝了,而木构建筑依旧没事。

补充一点,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到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所以这里称为“度”。

大量抗震实验显示,中国古建筑抗震能力远强于现代混凝土建筑。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本体与其基础没有连接,地震的力能使它整体挪动,但不会使之损坏,甚至其挪动本身对地震的力还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混凝土建筑则不同,它的结构主体与基础是一个整体,而且深埋地下,混凝土建筑与地震是硬抗。与深埋地下的基础紧密相连,一旦倒塌,后果十分严重。

另一方面,古建筑构件的接点都是榫卯结构,榫卯就像人体活动的关节,一旦遭遇大的震动,可以活动以消弱地震应力,使其本身不受什么损害。

32

上图就是古建筑的柱子和柱顶石。左图中,基础和上面的石头是平放的关系,没有任何连接;中图和右图中,下部设有管脚榫,但并不是嵌固。爬山廊、牌楼等建筑做套顶榫,主要是为防止滑动和倾覆。

33

上图为一个具体的榫卯的构造图。三架梁之间,中间的角背也凭榫卯结合,所有构件间都凭榫卯接合,没有焊接。

34

上图为一个小式建筑,从柱子到梁,再到两边的枋子、檩组合的榫卯示意,柱头的榫是馒头榫,外形像馒头,梁下有一个对应的眼,用来固定梁与柱头。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