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马炳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

(三)侧脚

我国清代建筑古建筑中,外圈柱子都有侧脚。侧脚指柱子并非完全垂直于地面,是下脚向外侧出一个尺寸,这个尺寸一般是柱高的1%,就像人稍息时的姿势。比如柱高3米,那么就侧出3公分,这样有利于建筑的稳定。

20

如上图所示,周边的柱子都向外侧出1%的尺寸;角上的柱子向两个方向有侧脚。

明代初年和明代以前的建筑,所有柱子都有侧脚,并且都是以建筑的中心点为主向外侧。因此明代以前的建筑的稳定性更好一些。到了清代就简化为仅外圈柱子有侧脚。当然,也有部分建筑的柱子全都垂直,没有侧脚,比如牌楼。

(四)上出与下出(出水与回水)

21

“上出”“下出”又叫“出水”“回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向外挑出,有较大的出檐。小式建筑的“上出”指椽子向外挑出的长度,约为柱高的十分之三。大式建筑的出檐是椽子挑出尺寸再加上斗拱挑出尺寸。所以通常我们知道了柱径就等于知道了柱高,知道了柱高就能算出上出应该是多少。

此外,中国古建筑建在台基上,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叫作“台明”。台明并不是到柱子中线为止,而是边缘要向外延伸。台明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出的部分称“下出”。延伸多少呢?下出的尺寸约为上出的70%到80%,具体要看建筑的高度。“上出”“下出”二者的尺寸差叫“回水”,其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

(五)斗口

大式建筑的基本模数是“斗口”。斗拱最下面是一个斗型的构件,叫“大斗”,又叫“坐斗”,即“斗口”。建筑的所有尺寸都与其“斗口”有倍数关系。按清代工程的做法,台明的上皮到挑檐桁下皮为斗口的70倍。70倍的斗口去掉斗拱的高度,剩下的是柱子的实际高度。

另外补充一点,小式建筑上出是柱高的30%,由两部分构成上檐出:一部分是檐椽的出头,一部分是飞椽的出头,我们把上面覆的一层椽子叫飞椽,飞椽占整个上檐出的三分之一,檐椽部分占三分之二。在大式建筑上,从挑檐檩的外皮到飞檐椽的外皮,是固定的21个斗口,这21斗口也分两个部分:三分之二是檐椽,三分之一是飞檐椽。同样,大式建筑下面也有台基,台基漏出地面部分叫台明,台明也有向外的出檐,这个出檐是小于上檐出的,相当于上出的80%,它和上出之间的差叫“回水”。回水也是为了防止雨水溅到台明上的。所以我们的古建筑,无论是大式的还是小式的,无论是硬山、悬山还是庑殿歇山,都是按照一样的规矩建造的。

(六)步架与举架

22

中国建筑屋架中,两邻两檩向的水平距离叫“步”,垂直距离叫“举”,由于自上而下各步的举高不同。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屋面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若干段折线,苫背瓦瓦以后形成曲线,屋面自下而上角度越来越陡。为什么要是一条曲线?一是增加采光,尤其是增加冬天的采光,如果屋面是曲线的话,能形成一种“反宇向阳”的形式,檐口的部分翘起一点会有更多的阳光照进去;二是屋面是曲线的,雨水自屋顶冲到到檐口部分就会像抛物线一样,把屋面的雨水抛得更远。所以古人总结,叫做“上尊(陡)而宇卑(缓)”。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每一步的举架不同,但其变化是有规可循的。举高与步架大小的比值称为举架,一般有五举(0.5)、七举(0.7)、九举(0.9)。古代民居的屋面一般两步或三步到顶,两步到顶时,第一步五举、第二步七举,一般建筑不管有几步,最大不应超过九举。祈年殿屋面顶端的举架达到了十三举,坡度远远超过45度。这是特例。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