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海洋观

海洋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海洋观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倡议,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维护和谐海洋、共筑国际海洋秩序、共促海洋经济合作的中国方案,契合各国利益,是推动国际关系向新型全球化转型发展的重要倡议。

国际海洋发展新格局需要新型海洋观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贯通七大洲,蕴藏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影响和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其资源属性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联通全球各国的空间属性更是全人类经贸流通、文明沟通、信息联通的重要桥梁。当前,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全部都是滨海地区,向海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由于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自大航海时代开始,海洋尤其是重要战略性海洋和海洋资源,始终是全球各国博弈的焦点,在激烈的斗争与不同领域的摩擦中,逐渐形成当今国际海洋发展的新形势,也促成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倡议的提出。

国际海洋发展新态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海洋观。人类和平成果来之不易,世界和平有赖于海洋和平,海洋和平更有赖于新时代和平海洋秩序的构建。全球海域运载量占全球运输总量的80%,年石油海运量近20亿吨,约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60%。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价值链业已形成。不断增长的海上贸易已将印度洋、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大洋紧密联系在一起,日益形成一个新的世界海洋体系。这样一个新的体系,亟须用新的国际海洋观来统领和引导。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催生了新的海洋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中,创造性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尽管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但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解决国际海上争端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一条重要路径。中国积极与邻国探讨海上信任措施与危机管控机制建设,防止海上争端升级或引发重大冲突。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从全球化的视野进一步落实新的国际海洋观,引领国际海洋秩序的完善。在“一带一路”区域,组织建设海洋观测网与保障服务系统、卓有成效地打击海盗,为沿线各国提供更多的海上公共服务及产品。在海洋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和海上科技合作等诸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主动参与并引导南北极事务和相关合作,提出中国方案、奉献中国智慧。在一系列的海洋国际合作中,中国一以贯之地秉承着构建和平安宁的海洋秩序、坚持合作与和平的海洋观,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落到实处,并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海洋秩序,全力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发展与建设。

海洋命运共同体极大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环境下,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引发国际秩序的完善及重构。中国的新海洋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国际海洋秩序的重构与完善指明了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在有的国家极力推行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的背景下,中国所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最强音。这一理念主张全人类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和发展阶段,致力于追求一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全球化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襟和使命担当,将会引导全球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海洋是贯通全球,连接全人类的自然通道,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实践的重要渠道。海洋命运共同体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破除文明等级观念,抛弃文明优越论,提倡各国之间包容互鉴、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兼收并蓄的全球新文明观,加强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逐渐拉近各国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前进道路中的障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海洋命运共同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有益补充,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建议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长期以来,一直同世界其他国家致力于国际海洋秩序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时代赋予了中国海洋治理新的历史使命,中国正在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念推动着全球和谐海洋目标的实现。

共商共建,协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载体,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的载体。现阶段需适应国际新形势的变化,回应沿线国家的关切,进一步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原则,把海洋桥梁和纽带作用落到实处。深化同“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加速实现“五通”。通过促进沿线国就业、帮助沿线国消除贫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等方式,将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实做强。

包容互鉴,打造互惠互利的海洋国际关系。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各国差异,互惠互利,打造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关系。必须坚持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打造全球蓝色经济合作平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坚持打造相互包容的海洋文化合作。尊重世界各文明中海洋文化的多样性、海洋理念的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发扬自身文化理念,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打造包容互鉴的海洋文化,消除矛盾冲突的思想根源、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推动全球海洋秩序完善与进步。必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海洋生态保护联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合作与海洋生态保护合作相协调,为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绿色保障。打造安全牢固的海洋安全关系。海洋命运共同体必须有和平安全的共同环境为依托,需要形成一种具备合作性、互通有无、平等公正的合作模式。必须建立起以各国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牢固稳定的海上安全关系。

苦练内功,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障。建设海洋强国首先需要完善海洋要素弥补领域缺陷,着力发展中国海洋事业,全面提升应对和处理海洋问题的能力与水准,加速完善并实施海洋领域法律和规划。进一步加强海陆物流信息化合作,形成陆海统筹、东西联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蓝色经济是以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蓝色经济体现了人海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海洋发展观,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所赖以支撑的经济基础,指导全人类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注重发展蓝色经济,进一步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优先推进一批国际海洋合作示范区,打造中国特色、国际风范的向海经济先行区,加快世界领先的自由贸易港(岛)建设,通过蓝色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海洋强国大业,强化全球海洋治理,加快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发挥全球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海洋科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仍有距离,我国在海洋生态环保、防灾减灾、预警监测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仍需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基础研究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进一步提高海洋资源的科学有效和可持续利用水平。加强涉海行业绿色发展的技术研发,切实提高生态友好型发展的水平。同时,加快建设高质量海洋人才队伍,全面发挥在全球的引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对全球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号召力。

重视全民海洋意识提升,推动民间交流。增强全社会的海洋意识,是我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承载和精神基石,也是促进海洋领域民间交流的重要基础。通过营造海洋文化良好氛围,提高海洋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将海洋基础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海洋意识。建立国际海洋科普、教育、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制定海洋科普宣传规划,建立科普宣传教育示范基地。鼓励各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文化活动,引导公众逐步树立海洋观念,增强海洋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民共同促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