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征信意识的培养路径探究

大学生征信意识的培养路径探究

核心提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代大学生征信意识缺失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会损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形象和信誉,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展。为培养大学生征信意识,应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征信教育长效机制、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体系、校企合作构建大学生征信机制等。

【摘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代大学生征信意识缺失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会损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形象和信誉,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展。为培养大学生征信意识,应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征信教育长效机制、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体系、校企合作构建大学生征信机制等。

【关键词】大学生 征信意识 信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征信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

思想上缺乏对征信的重视与信仰。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和普通大众相比,他们对社会价值和诚信的认知明显更高,内心对诚信的信仰与认同更强。但在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只关注个人利益,做出了一些有违诚信的行为。在对诚信道德调查时发现:30%的学生认为诚信道德并非无条件进行,要和个人利益兼顾;极少数学生认为诚信的另一层意义是吃亏,诚信与否对未来发展没有确切影响。

学业中出现作弊、造假等情况。虽然高校严禁舞弊,同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一些人仍然抱有侥幸心理,冒着被开除的风险作弊,且手段越来越隐蔽。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外快”,冒险代考。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论文,通过东拼西凑完成“论文”。甚至一些学生找中介代写,冒充个人成果,这类弄虚作假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学业水平。

人际交往中利己主义较强、缺乏真性情。大学同窗之间的友谊是宝贵而纯洁的,友谊的基础是诚信道德。但部分同学在交往中自私自利,面对诚信“不拘小节”,借他人钱财不及时归还,有失诚信;一些同学霸占座位,却不上自习;一些同学为入党、评奖请客送礼,恶意抹黑他人。这种缺乏诚信的情况在高校较为普遍,负面影响很严重。遭遇借钱不还的学生骗走的不止是财物,失去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霸座不上课的学生,失去的是诚信品质;抹黑他人上位的,不仅伤害了感情,同时也是对诚信的践踏。

求职过程中出现签约不诚信、造假等情况。近年来,在高校持续扩招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高,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加。部分学生因为平时没有好好学习,表现平平,为了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在简历上动歪心思,在班干部、奖项与学习成绩上造假。造成招聘会上大都是品学兼优的干部,甚至出现同一个学校同一届有多个学生会主席的现象。另外,一些学生求职时不知足,签约后毁约,经常让用人单位处在被动的状态下。

信用贷款中出现拖延、恶意拒还等情况。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大学生拖欠学费的问题,虽然国家规定缴费上学,但注明不得因为经济困难辍学,这也为恶意欠款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面对助学还贷,也存在逃避还款与故意拖延等问题。有的学生毕业后,虽然有了固定工作,但迟迟不兑现还款承诺。此举不仅影响了助学资金回笼,同时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力度与延续性。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实施“三证”扣押措施,以加大宣传,但恶意拒还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学校发展和银行借贷。

大学生征信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外界错误思想与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行为与意识很容易受错误思潮与个人主义影响,一些人还形成了不讲信用、利益至上的想法。一些大学生被社会转型时的不良风气浸染,对学得好不如出身好感到无奈,外加个别社交媒体只重视个人利益、忽略社会责任,舆论导向错误,对大学生的征信意识培育产生阻碍。

大学生征信教育缺失。“以分数看高低”依旧,分数仍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标准,虽然“诚信”教育学校有所重视,但仍缺少征信教育。“征信知识进校园”作为征信的宣传模式,是教育管理部与人民银行合作,开展的征信教育工作。受人员和职能影响,教育管理部门与人民银行是征信教育的“后勤人员”,学校是执行方。但很多学校只是形式教育,根本不重视教育效果与内容。也正是因为学校不置可否的态度,学生对征信课常常敷衍了事。

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缺乏有效制约机制。目前,中国高校针对大学生征信缺少有效的考评方案,缺少和社会共享的制约方案,所以有些大学生虽然在校由于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被学校处分,但由于高校担心这类不诚信信息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不利影响,被“内部消化”,最后不会出现在个人毕业档案中,外部对学生的真实诚信无从知晓。进入社会后,学生不会因为在校表现付出代价。这也是大学生征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素质偏差。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情况。虽然从小就有诚信道德教育,大家也知道诚信对个人的重要性,但身处大数据时代,缺少理性的分析与思辨能力,很容易被外界影响,看问题可能走向极端。面对这种精神状态,当价值观出现困惑与冲突时很可能挣扎,一些学生对此会无所适从,一些人很可能越过道德底线,出现征信缺失行为。

大学生征信意识培养路径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一方面,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打造良好的征信环境。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宣传契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行为准则与诚信教育活动中,为大学生营造出诚信教育的环境。另一方面,健全征信法律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立法进程,优化征信的法律监管,在立法的同时,对征信行业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规范的管理,将征信信息放到国家立法中。诚实守信,做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在操守为准的情况下,落实奖惩方案,加大征信知识宣传,并且落实到市场经济中。

建立征信教育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征信知识教育活动。规范征信行业发展,提高征信教育的普及力度与征信教育水平。不管是校园大屏幕、广播等传统的媒体,还是微博、公众号等新兴媒体,都需要在内容上加以创新,将征信宣传贯彻到各种活动中,通过名人效应与启发教育,建立长效的征信教育机制。例如:以“征信知识进校园”为主题,把青年守信、诚信文化以及书院课标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青年的维权与信用意识,以达到信用培养常态化、课程化的效果。

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体系。一方面,加强隐私保护,做好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以“学生为本”与诚信理念为原则,优化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建设和开发;以信誉记录为主,拓展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开发内容;以诚信与征信为考核指标,优化大学生的诚信档案监管机制,改变诚信档案监管不力的情况。另一方面,健全信用规章和管理体系。结合学生的综合信用,形成一张严密高效的信用管理网,由学校进行信用评级,结合国家信用等级标准跟进奖惩制度,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以达到个人征信系统化、高效化的结果。

校企合作构建大学生征信机制。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结合校内生活、社会活动、学习信息与基本信息补充征信平台数据。结合校外与在校生活信息,优化校企合作培训与就业模式。另一方面,完善第三方征信平台。该平台在储存个人信用信息的同时做好信息分析与打分工作,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由于这种平台都是政府授权运营,为避免一家独大的问题,可以考虑多平台合作机制,由政府进行监管。

大学生自身要不断提高自身征信素养。一方面,大学生要不断提高对诚信的认知,通过在校生活以及学习了解诚信的重要性,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提高诚信认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以诚信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对比刚入学和学校签订的征信协议,通过自我监管和评价,提高诚信意识;通过实习实训与寒暑假,深入社会调研,从实践中感受诚信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颖:《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高校征信教育路径研究》,《教育评论》,2016年第2期。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