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取得好成绩,在人民基本生活用品满足的情况下,向高档化转型是人民对于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内容。那么能够提供给人民更高生活水平需要的高档化产品,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经济建设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任务。
第三,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去三四十年,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有20%左右,2019年已经达到了59.6%。
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当然也很多教训需要吸取。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时多次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明确了推进城镇化是为了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城市建设中,在不断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也要扩大城市绿地。城市的相应部位一定要有必要的森林带、必要的水系。城市和城市之间通过森林和水利隔离开来,这样的生态化和城市化相辅相成,才是现在新型城镇化应该走的正确道路。
第四,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很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这些任务都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问题。
其中,首先强调的是农业产业化要确保粮食安全。可以说,这些基本供应安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二是强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一点实际上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质量需求。
三是强调要开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规划《建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愿意到城市生活,而不愿意去农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跟不上。所以规划《建议》中提出的这些任务,对于广大农民来讲,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保障,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任务。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推动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事业上、公共服务上,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要抓好物质生产、经济建设,一手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至今日,有的地方、有的单位、有的干部仍然认为精神文明相对于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来讲,是“虚”的。所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没有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也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
第二,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的内容有哪些?包括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公共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体育事业等等。公共事业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主体不是市场经济。那么就绝不能把公共事业的发展当作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不能用市场规律左右。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这些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的内容。
第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要由政府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比如文化事业、文博事业、展览馆、博物馆、革命文物保护等等。
第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可以引进社会资金,也可以一定程度地运用市场规律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但必须明确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性质的前提下才可以引进。
我认为,其中有两条重要原则。其一,一些项目可以由私人投资、外资投资,但是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作为工作规律。其二,如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了矛盾,要毫不犹豫地以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们不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仅理解为在经济建设上,它还包括人民的政治权利、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