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乡村治理“大文章”(2)

做优乡村治理“大文章”(2)

——以金岭回族镇乡村治理的有益探索为例

2

一、金岭回族镇做优乡村治理主要做法

(一)实施“红色课堂”工程,强化党建引领。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金岭回族镇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实施“红色课堂”工程,在全镇开设“论剑微讲堂”“论剑点评会”“头雁定制课堂”“头雁模拟课堂”“初心线上课堂”“初心实践课堂”三类六小课堂,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服务“千条线”,让党建成为引领社会治理的最强动力。截至目前,全镇已举办各类“小课堂”120余期。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紧抓“头雁”培育,以“论剑”课堂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实行“初心线上课堂”点对点推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思想武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深入联系群众,从群众需求出发,开展志愿服务、入户大走访等“初心实践课堂”,连通倾听群众心声的“听诊器”,从群众的闲话中“听”到工作的盲点、从群众的建议中“听”出进步的空间、从群众的抱怨中“听”清存在的短板,突出问题导向,从而精准施策、靶向攻坚。

(二)推行“巷长制”管理模式,激发自治活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金岭回族镇在环境大整治过程中,聚焦问题补短板,针对街巷胡同多而窄、治理管护难度大的问题,创新推行“巷长制”管理模式。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亲”的原则,划小街巷管控单元,推动关口前移、触角延伸、重心下沉,形成全镇一盘棋、共织一张网的治理局面。通过党员自荐、民主推荐、支部确定等形式,确定巷长人选,原则上以党员志愿服务为主,打造“党组织-物业公司-总巷长-巷长”四级管理模式,全镇51名巷长走马上任。巷长的职责主要“双监督”,以道路“九乱”(乱贴、乱挂、乱堆、乱放、乱写、乱画、乱搭、乱建、乱设摊点)治理为重点,一是监督村(居)民,每名巷长负责包建2-3条街巷,督导40—50户村(居)民落实“门前三包”,对住户环境卫生进行打分评比,排名靠前的发放物质奖励;二是监督服务外包公司,对道路清扫、道路及绿化带内是否有白色垃圾、废弃物等进行巡查,及时向玉禾田环卫人员反馈,督促其进行清理。总巷长负责督导巷长,物业公司负责督查总巷长和巷长。村(居)委会严抓考核,制定“巡查-反馈-协调-处理-督查-考核-销号”七步管理法,一月一评比、一月一考核、一月一通报,对街巷进行“星级评定”,连续3个月累计得分最高的巷道被评为“季度之星”,其巷长被评为“优秀巷长”,所在街巷授予“五星巷”。巷长制的实施,降低了治理成本,疏通了上下渠道,完善了长效机制,促进了资源整合,形成了城乡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三)建立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便捷化。

将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相融合,建立金岭回族镇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充分调动党建、综治、安监、环保、交通、城管、林业等信息资源,优化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线上治理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对乡村运行“无死角、无缝隙、多角度、全天候”掌控,推动社会治理迈向智能化、便捷化。同时,注重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本着经济实用原则,力求以低成本实现高效化。金岭回族镇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接入190个高清摄像头、2处制高点监控,设置镇域内主干道板块、村内道路监管板块、镇域重点部位板块、物流停车场板块、化工企业板块、音柱设施板块和人脸识别板块7个板块,对全镇16条主干道、38条村居干道、排洪沟、垃圾房以及辖区内企业等进行信息化监管。专人负责智慧监管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发现、反馈、交办信息,调度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处置,同步跟进督导,为重点要素动态管控、环境整治监管等提供信息化支撑,形成了统一指挥、联合执法、联动治理的新模式。疫情防控期间,在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设置的疫情防控劝返点板块,实时掌握进出车辆、人员聚集情况等,发挥了有效作用,筑牢筑强了村居“第一道防线”。

(四)因地制宜开展调解工作,夯实法治基础。

注重提升群众法治观念,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以“小调解”促进“大和谐”。一是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挑选14名政治立场坚定、群众中有威望、社会正义感强的老党员、老工人、老教师、老村民代表、老干部,成立金岭回族镇“五老”志愿者服务队。每月为其发放基本补助60元,以案件调解卷宗为依据发放绩效补助,达成书面调解协议的案件每件补助60元,达成书面调解协议并经司法确认的案件每件补助100元。充分发挥“五老”人际关系好、本村情况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利用“土话”“软话”“硬话”等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开展调解工作,已成功调解案件110余起,走出了一条成本低、效率高、制度全的“民间调解”新路子。二是多元调解,打好组合拳。“五老”志愿者既是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也是民情联络员。镇综治中心在调解工作中,构建了坐诊、出诊、会诊“三位一体”制度,遇到重大矛盾纠纷时,邀请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力量把脉会商,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搭建起“五老志愿者—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人民法庭”纠纷调解和信息共享网络,将人民调解与综治、信访、法庭的无缝对接,把“民间调解做大、人民调解做强、司法调解做精”,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五)建立务实管用、便于监督的《村规民约》,传播文明新风。

以村规民约为抓手, 以“村言村语”约定行为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一是增强村规民约的实效性。今年统一启动村规民约提质普及工程,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行为规范,指导村居建立简便易行、务实管用、能够记住、便于监督的《村规民约》,广泛征求村居民意见,严格修订程序。立足本村、贴近群众,按照“易记、易懂、易行”的原则,把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涵盖遵规守纪、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社会治安、建房审批、移风易俗、孝敬老人、邻里和谐、诚信友善、公益事业、培优家风等方面内容,将“节约用水、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具体事项写入村规民约。对村民反复酝酿后的修订条款,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三字经”“打油诗”等体裁进行再编辑。二是增强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村规民约逐步转化为村民自觉行动。坚持以教育引导与适当惩罚相结合,明确违约责任:对违反村规民约、造成不良影响的党员干部,按相关程序列为不合格党员并给予相应处置;村民代表、小组长按相关程序取消身份并给予相应处置;一般群众的形成书面检讨,在村宣传栏和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通报,取消家庭户本年度评奖评优资格,同时不享受本年度村内的各项优惠政策及福利待遇。通过强调规则意识、道德力量,激发村民内在自制力,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自觉遵守公序良俗、抵制歪风邪气,守法守纪守规矩、立言立德立形象。

二、金岭回族镇做优乡村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是实现从无解到有解的转变。以“小切口”撬动乡村治理的大格局,走出了“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困境。金岭回族镇将治理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环境整治难点从“无解”到“有解”。比如村(居)委会与每一位村(居)民都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巷长考核住户,分数高的户有奖励,低的有处罚,让平时不讲究卫生的户也有了压力,让环境整治成为每个户的“家务事”。

二是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金岭回族镇乡村治理的探索,通过治理单元下沉、修订实施村规民约等手段,充分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让“村细胞”活起来,汇聚了“共”的力量,取得“治”的效果,推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三是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金岭回族镇乡村治理注重发挥自治、法治、德治不同的功效,以党建引领推进“三治融合”,使得法治思维渐入人心,道德风尚逐步形成,自治活力得到释放,党群关系更加密切,调动多方参与共建共治,达到了1+1>2的治理效果,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