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收蕴含大国之道

大丰收蕴含大国之道

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成绩来之不易,令人备受鼓舞。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是摆在国家面前的头等大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全面建立起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水稻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时至今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前沿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将国人的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一次次的粮食大丰收,得益于中国日益增强的科技硬实力,凝结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更传递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粮食大丰收源于科技支撑。粮食生产是涉及品种培育、水土资源利用、病虫防治等多领域的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工程。1973年袁隆平带领研究组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的强优势杂交水稻;1996年开始实施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2014年大面积示范亩产突破1000公斤,最高单产突破每公顷18吨,刷新世界纪录;2020年11月,双季稻亩产实现“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再破世界纪录。不止水稻育种方面的突破,核技术在维护水土资源、应对病虫害上的应用,智能化大型农业技术装备在提高生产率上的应用,5G互联网技术在农场管理上的应用,都为我国粮食连年大丰收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弦松不得,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工作者们在粮食科学技术前沿的不断攻关,新技术、新科技的不断应用,中国必定会将“粮食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粮食大丰收彰显拼搏精神。中国用占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堪称世界奇迹,而奇迹的另一面,是中国人勇攀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攻克亩产低难题,推动每亩单产突破1500公斤;攻克耕地面积少难题,使得盐碱地长出“海水稻”;攻克单株产量少难题,研制出“巨型稻”,让“禾下乘凉”不再是梦。精神是行动的指引,面对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矛盾,面对外界的质疑,我们不等不靠,凭借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拼搏精神,攻克了一系列世界难题,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就。如今刚取得示范亩产1500公斤的突破,袁隆平又带着团队朝“超级稻”和“海水稻”双一亿亩的生产目标奔去。在一代代粮食科技工作者的接续拼搏下,我国粮食大丰收的故事必将被续写!

粮食大丰收体现大同之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中国水稻种植技术世界领先,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也无私地将品种、技术、经验传向世界。目前,中国的高产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等数十个国家进行研究和推广,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通过专家组援助、农业技术指导、提供信托基金支持等方式,帮助其他国家解决优良品种匮乏、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助力全球粮食安全。2017年,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向袁隆平赠送了一张印有杂交水稻的2万元马达加斯加币,见证了中国粮食生产援外结下的深厚友谊。面对困扰世界的饥饿难题,中国给出了具体可行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担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起者和积极践行者,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帮助困难国家发展粮食产业、消除饥饿,实现世界粮食大丰收!

“万里秋山江水平,千川枫叶染天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五家机构联手编写的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全球饥饿人口将增加8300万以上。中国粮食的大丰收,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中国保障,同时也将为中国科技、中国经验走向世界打开新的窗口。(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0/1211/1110439.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罗汉街道办事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