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科创土壤”滋养“花开果落”

厚培“科创土壤”滋养“花开果落”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亮出30年发展成绩单

1990年10月30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成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市基金品牌价值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北京地区基础研究前沿方向的“指南针”,创新人才的“孵化器”,优秀项目的“储备库”。

三十年来,市基金坚持科学基金制,持续完善优化基金管理体系,创新基金支持模式,优化学科布局,扩大资助领域与经费规模,不断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北京贡献”。据统计,市基金年度经费规模从1990年的150万元提高为2020年的4.4亿元;共有465项国家科技奖、1107项北京科技奖的获奖项目得到过市基金资助,共有74位项目负责人当选院士;资助项目共发表论文72498篇,申请专利11424项,获得授权5085项。尤其是近十年来,市基金平均每年项目申请量达到7000多项。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三十周年工作推进会

筑根基

完善制度体系为科研护航

1989年,原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科研和学术管理模式逐步向竞争机制转变,市基金应时而生,为竞争机制赋能。为了更好地为科研护航,市基金用第一个十年夯实了制度体系根基。

成立之初,通过制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申请、评审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基金形成初审—通讯评审—学科组评议—委员会审定的“三审一定”工作程序,确定资助体系和资助范围。期间,基金资助经费不断增长,并于1998年首次突破1000万元。

201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以235号政府令发布《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以此为核心,市基金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了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为主体,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目前,市基金共有市级政府令1项,市科委规范性文件4项,相关管理配套文件10项。

跟随国家“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大步伐,2019年,市基金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修订,简化项目管理流程,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新办法在全国创新性提出了连续两次评优,项目负责人可以提出一个项目申请的举措;探索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最大限度赋权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共向科研人员下放管理权限9项;项目申请材料由原来的3份减少至最多1份,减少报送材料数量60%以上;项目验收时间从5个月压缩到3个月,流程管理效率攀新高。

2020年度部分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和领导合影

强网络

信息化让基金管理提质增效

如何更加便捷地服务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市基金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中。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就是其中的实践之一。

2000年,市基金启动了基金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专家库系统。随后,又相继建设了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基金办工作系统、专家评审系统、评审专家遴选系统、会议评审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化工作平台。市基金不断优化网络化工作平台,又增加了联合基金的专家评审系统、联合基金的会议评审系统和基础研究成果数据库。网络化工作平台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基金“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有力保障。

目前基金专家库包括约3.5万位全国各地高水平专家,专家库系统评审专家使用率近70%,专家库规模在全国地方省市基金中居于领先地位;近10年来,网络化工作平台共产生数据约1360万条,网络化工作平台访问量近1900万次,高峰期平均日访问量1万次。

网络工作平台的建设提高了基金的工作效率。据了解,通过网络化评审系统实现了随机遴选专家,避免了人为因素干预,遴选时间由原来人工指派需要2周时间缩短至系统随机遴选的2小时,工作时间缩短99%。网络化工作平台还实现了项目申请的网上填报和审批,简化科研人员办事流程,极大程度避免了大量纸质材料。通过网上对接北京市政务服务网,确保法人单位单点登录依托单位工作,系统材料接收全面入驻北京市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了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促协同

全力支撑全国科创中心建设

近十年来,市基金的工作深度融入全北京市科技工作中,实现了从以基金项目评审立项管理为主向融入全市科技工作一盘棋,从支持自由探索为主向支持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并重的两个重大转变。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全面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市基金工作也逐步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任务“挂硬钩”,围绕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实现前瞻部署。市基金还通过重点研究专题高强度支持基础学科,推进学科交叉,为“卡脖子”关键技术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加入国家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资金规模8000万/年,围绕中关村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领域需求,对接国家优势资源,形成相对完善的项目验收和成果转化工作流程,作为国家基金成果应用贯通机制试点,探索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工作。

此外,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北京还联合天津、河北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聚焦三地的共性需求和共性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许强表示,北京正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抓紧制定“十四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下一步,市基金将按照“空间布局体系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工作队伍体系化”的工作原则,强化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青年学术带头人,推动市基金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影响力突出的卓越地方基金,为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基金创新发展案例

杰青项目为科创注入新鲜血液

薪火相传仪式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三十周年工作推进会上,特别的“薪火相传”仪式,激励北京市杰出青年传承科学精神,勇做科技强国的追梦者和筑梦人。同时,生动阐释了市基金不断创新“慧眼识才、甘为人梯”工作机制的鲜明态度。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思深,北京脑科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党组书记杨伟光一同上台宣读了2020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名单并寄语,北京市杰出青年项目负责人集体承诺,一定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潜心向学,锐意进取、敢为人先,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2018年,北京市科委印发了《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增设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北京市杰出青年项目”),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试行3年来,北京市杰出青年项目共支持优秀青年人才106人,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为科创领域不断注入年轻“血液”。

据介绍,北京市杰出青年项目资助的106位项目负责人均为科研一线优秀青年学者,有望冲击国际学术第一梯队。例如,陈云霁研制了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杨超首次在大规模异构系统上实现了高效和千万核可扩展的全隐式求解;梁云设计大幅度提升性能的芯片硬件和软件优化方法。

在北京市杰出青年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市杰出青年项目负责人与来自美、英、德、法、日、加、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联合研究团队,超过半数以上的项目与美国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国境外合作者近1/3为美国三院院士、国境外顶级学者、资深教授、行业领军人物、顶级学术会议主席、顶级学术期刊主编等取得突出成就的顶级科学家,20%为国外知名学府或者机构取得一定成就、具有成长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在国际舞台上,北京市杰出青年组织和参与了如肿瘤消融新进展国际会议等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十余场,不仅促进了与国外同行业专家的交流合作,也不断提升着北京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陈恺作为大会副主席参加了第22届网络攻防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最新进展开展交流;清华大学杜亚楠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分校Guy Genin教授共同举办国际会议,探讨科研最新进展和大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他们用自己的学术能力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

数据显示,受资助以来,北京市杰出青年积极申请专利360件,包括PCT专利9件。其中李升波的2件专利“混合交通交叉路口的车辆控制方法”和“混合交通交叉路口的信号灯与车辆的协同控制方法”于2020年6月转让给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部分北京市杰出青年的成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快速应用。例如,田怀玉副教授团队与多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技术平台,对疫情特征进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定量评估防控管制对于疫情进一步传播的作用;伍晖副教授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速气流溶液纺丝技术获得了一系列成分可调、结构可控、功能可叠加的纳米纤维材料,成功研发得到不同种类的符合国家标准检测的纳米纤维口罩产品;李兵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了人脸识别智能测温防疫大数据系统,可对人员流动进行分析,多家企事业单位采购该系统,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贡献。

多级联动 打造联合基金“北京模式”

北京市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管理小组会

科技创新需要雄厚的金融力量支持。在发展过程中,市基金注重“合力”引导,以市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打造了联合基金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市基金与北京市各区、行业龙头企业等共同出资,先后设立5支联合基金,近五年来,共吸引外部资金约3.2亿元,探索形成了多级联动的联合基金“北京模式”。

通过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基金联合基金形成了“四个布局”。与三城一区所在区开展合作,实现联合基金的空间体系化布局;通过“市-区-企”三级联动,自下而上的合作,实现工作队伍体系化布局;通过项目指南前瞻部署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北京“双发动机”领域,实现领域体系化布局;通过引导中央、市级、区县财政和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现投入多元化布局。“四个布局”逐步形成了“国基金-市-区”、“市-区-企业”多级联动的资助模式。

联合基金的出现,也把“三城一区”重点行业、企业变成科研项目的“组织者”和“出题人”,企业从基础研究的“局外人”,转变为研究团队的一份子。在联合基金管理过程中,作为“创新合伙人”的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市基金与合作方在指南编制、项目组织动员等环节紧密联系,强化需求导向。联合基金在评审过程中引入行业专家的评审工作机制,加强对行业需求的把控,遴选具有应用前景的优秀项目。在项目评审和管理过程中,区、合作方企业管理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全程跟踪项目,定期开展项目交流,促进项目团队与合作方企业沟通,加深了解,为项目合作奠定基础。

联合基金也成为研究方和需求方对接的桥梁,加快了成果转化速度。通过联合基金引导,已有40余个项目团队与企业形成合作,近10个项目正在洽谈合作。例如,北航余贵珍教授团队在市基金-轨道交通联合基金首批项目资助下,将无人驾驶汽车的理论技术应用于无人驾驶轨道列车中,与交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功能样机,在北京燕房线、上海6号线、成都3号线、香港荃湾线等地铁线路展开相关测试及示范应用。

据统计,近三年结题的联合基金项目中,20%以上的项目产生应用成果,并在佰才邦、协同创新院等实现应用与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部分相关产品已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