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住关键少数,提升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价值与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理性思考方式,一般包括认知判断、逻辑推理、综合决策、建构制度四个层次。
法治思维是什么?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蕴含着价值意义上的思考判断;法治思维侧重于强调一种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是为执政者或公权力的执掌者掌握运用的思维方式。
(三)建设权责一致的法治政府
政府要为法治保驾护航。政府掌握重要的公权力,因此我们提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权责一致的法治政府。公权力不同于私权利。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权责不统一,导致无所事事,行政不作为,或者从不表态,就会出现“好人不是好官”的现象。建设权责一致的法治政府,有助于促使政府作为。
(四)社会协同,建设诚信政府
通过社会协同共同建设好社会,建设好政府,才有助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现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相应地社会治理创新也要注意建立协商机制,因而我们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济层面也是如此,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在法治层面,就是要打造一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社会要协同发展,社会组织要蓬勃发展。
(五)提升全民法律素养,培育法治文化
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里的文化,也包含法治文化。我们要立足中国国情、文化传统等,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培育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现代行政理念,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公民对制度的认同感。制度背后是一种价值,价值要有文化作为支撑,而文化又带有传承性。因此,习近平法治思想也是对传统法治文化的一种发扬。
我在四川工作期间,曾到汉旺镇做调研,在那里看到了一幅让我震惊的照片,一位农民老大爷被埋在废墟之中,他的胳膊上写着他还欠某人三千元,希望子孙能够帮他还钱。这就是一种契约意识,是法治的核心。这个老大爷不是学法律的,他为什么能够有这种意识?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这种价值因子。法治强,文化才会更强,二者是息息相关的。法治有助于培育现代公民对制度的赞同、认可和接受意识,相应的,也要排除一些公权力简单粗暴运行的情况。
我们强调法治文化,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制度就有了生存土壤,就会得到认同。制度认同意识,是一国公民对自己生活中的国家制度,包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赞同、认可和接受意识。
一个党的伟大不在于她曾经创造过的伟大业绩,也不仅在于她缔造出的伟大国家,更重要的是她奠定的伟大制度,以及在制度中培育出具有伟大情操的人民,这样的功绩才是永存的。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缔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也奠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伟大制度,现在更关键的是在这个制度中培育出具有伟大情操的人民。当前,我们到了全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发展阶段,希望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现,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伟大情操的人民的一分子。愿我们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开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让我国更加繁荣富强。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