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4)

    刘教授:下午几点回来?

    王先生:15点45分。

    刘教授:从7点15分到15点45分,基本上是8个小时。学校是介于家庭和社会中的桥梁,是孩子从一个个体走向社会化要经历的必要过程,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到,一个人如果长期干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很枯燥。那我们怎么改变?考虑到孩子的自然性,尤其是三年级以下小孩自然成长的广泛兴趣,让他有多种尝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让孩子天天在学校做题,回到家还做题,他就没有了新体验,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对于我们父母的角色,不要把自己变成老师,或是老师的助手,这是解开亲子关系矛盾很重要的方面。家长应该做什么?提供孩子需要物质的帮助、陪伴。多陪孩子聊天、玩耍,给他一个提供一个温暖的、安全的温馨环境。

此外,孩子在其天性的主导下,他是自由的、爱玩耍的。如果他真的变成了大人想象中那种规规矩矩的样子,没有了童真,其实挺可怕的。

王先生:对,那样更可怕了。

刘教授:对,所以我觉得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刚才我们谈到爱上学习,其实我们需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吗?我觉得不需要,学习是人的天性,如果他不会学习,就没办法生活、生存,比如人生两大最难的东西就都是他自己学会的,说话和走路。一个人在学走路的时候摔了多少跤?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他摔跤、走不好,就责怪他。相反我们成人在这时候的眼光是鼓励的、期待的、赞赏的。而孩子正是在这样的眼光和期待中获得了能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人的天性。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如何让他爱上学习,而是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有没有设置很多不利于他培养学习兴趣的、不符合他的一些要求。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不要把家庭变成了学校,不要把饭桌变成了课桌。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每个孩子来到父母身边都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刻画。其实每个孩子出生都是带着他的先天遗传的潜能来的,他所能做到的都是他的潜能所赋予的。

所以我们要把教育比作什么?教育更像农业,我们更像园丁。我们要做的是给他培土,给他施肥,给他浇水,天好的时候晒晒太阳,暴风雨的时候也不能完全遮挡。我们总说要养育孩子,养就是把他已有的东西养出来,育就是给他能量。

再有一点,就是要给予孩子时间,或者说要深度地陪伴。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表面上是跟你在一起,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坐车出去,在高铁上,妈妈自己在那玩手机,孩子在妈妈身边爬来爬去,甚至连叫她都没有没听到。

此外,陪伴不仅要在时间上,还要在内容上。如果家长天天愁眉苦脸或冷若冰霜,那孩子就会慢慢地被这些负能量影响。因此,在家庭当中,有一个词很重要,就是“共识美”,即在有限的共同在一起的时间里,创造共同存在时的美好。

王先生:对。

刘教授:对吧,你要做让他高兴的事,不能总让他做我们家长高兴的事。其实孩子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总是要看着父母的脸色,他如果想干什么,还需要问你能帮我一下吗?你愿意吗?都是在求着的,因为毕竟他的能量是有限的。孩子需要成长,那么做父母的就不要认为我把能给你的已经给你了,你就要听我话,而是应该问问孩子需要什么,比如问问孩子今天想干什么,爸爸妈妈陪着你干。

王先生:对,其实平时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如果不说学习方面的事,孩子其实还是很喜欢跟家长一起互动的。

刘教授:对,我有一个学生给孩子在外边报了一个英语班,她为了巩固孩子的学习,就总想用英语跟他对话。结果小孩就是说,妈妈你不是老师,你不要跟我说英语,你是我妈妈,你要陪我玩。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会把角色分得很清楚。因此我觉得,如果父母失去了自己的角色,可能会适得其反。

主持人:对,我想刚才刘老师给我们讲到了,亲子关系需要的是陪伴,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很多家长说会陪着孩子写作业,其实在刘老师这个观点来看,它可能不是高质量陪伴,更多像是监督、监管、监工这样的一个角色。所以,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可能不只是需要我们跟孩子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一种真诚的、无以复加的爱去影响孩子。

爱其实是一种艺术,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家长需要在什么时候介入,什么时候干预,什么时候相信,什么时候需要等待。今天刘老师跟我们谈到很多内容,其实是从一个更深度的层面帮我们去剖析现在小学生家长所产生的焦虑、困惑、紧张的一种心态,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些很具体的家庭教育的策略,但是能够从一个认识的层面扭转我们的一些观念。

好的,今天通过王先生还有刘慧教授的分享,我们总结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经验,同时也展开探讨了很多为人父母,作为老师,作为一个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应该做些什么的问题。最后我想就今天的内容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和提炼。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还要有更多的高质量陪伴,要多跟孩子沟通,去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而不是用我们的标准去判断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教育者,也需要去反思我们对于孩子的爱,是不是一种占有,是不是一种控制。回到之前谈过的两个比喻,我们家长到底是园丁式的,还是木匠式的?我想可能很多中国式家长都是一个木匠,拿到了一块木头,就把它雕刻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但实质上这并不是孩子自己期待的面孔。理想的状态是每一位家长都成为一个园丁,我们尊重孩子,给他提供充分的土壤、养料,给他阳光,同时在这个种子生长成小苗的时候,如果出现的一些枝枝芽芽,我们也要适度介入,帮助他修剪,杜绝他的一些不良行为,帮助他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我想今天的谈话,不仅涉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困惑,同时还深入到了教育的机理,深入到了生命,以及人发展的根本问题,相信能够给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深层次的启发,再次感谢两位嘉宾今天参与我们的对话,也感谢观众朋友参与我们的活动,谢谢大家。

刘教授:好,再见。

王先生:再见。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