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班社“草根力量”发扬光大黄梅戏艺术 (2)

以民间班社“草根力量”发扬光大黄梅戏艺术 (2)

2

民间班社虽然属于农村文化、通俗文化,但这是原生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源头的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要紧紧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大力支持和发展民间班社,打牢黄梅戏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以此不断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兴盛。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议在省级层面出台推进民间班社发展的文件,将民间班社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来扶持,明确民间剧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注册登记、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上予以扶持,不断激发民间剧团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争取社会投入为主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基金会等形式,对民间班社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奖励优秀剧本的创作,嘉奖黄梅戏艺术人才,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扎实推进“送戏进万村”民生工程,进一步用好政府购买服务这把“金钥匙”,让民间班社有舞台可演、有钱可挣。

二是强化剧目创作。传统黄梅戏流传下来的有36本大戏、72本小戏,但不能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现代剧目比较少,没有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即便编排黄梅小戏,但质量和水平也有待提高。针对黄梅戏剧本创作难、难创作的问题,对编创人员可比照市场招投标的方式,面向全国招标优秀剧本和导演,打好全国“擂台赛”,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大对新创剧目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三农”题材剧目创作,鼓励编创人员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的优秀剧目。对其中优秀的剧目可以出版VCD、DVD,通过电视、网络特别是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扩大宣传,并采取举办艺术节、黄梅戏大赛等方式进行展演,做到剧目能唱得了、唱得好。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现在民营剧团从业者年轻力量主要是50岁以后的演员,60岁往后的演员走上舞台的更多,新生力量严重不足,这给黄梅戏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要有计划地挑选民间剧团的优秀演员特别是新生力量,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等专业院团院校进行系统培训,这样既可以提高班社现有人员的素质,又能够培养班社留得往、用得起的后备人才。组织专业院团与民间剧团结成帮扶对子,坚持现场指导与跟班锻炼相结合,切实提高民间班社的整体水平。引导民间班社在健全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制度,解除演员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走向专业化演艺之路。坚持从娃娃抓起,深入推进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着力培养更多的“戏伢子”,让黄梅戏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