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观察 “跨省通办”拓展协同新空间

京津冀观察 “跨省通办”拓展协同新空间

近日,北京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与天津经开区政务服务办公室召开相关会议,签署《北京、天津经开区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授权协议》。这是京津冀发展一体化大背景下政务服务改革的新举措,也是国家级经开区之间事项办理实现“跨省通办”的首个案例。

近年来,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各地纷纷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最多跑一次”到“网上办”“码上办”,种种新模式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节省了群众的时间精力。然而,仍有部分关键业务还仅限于省内办理,群众办事必须“两头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三地产业衔接、项目合作愈加频繁,尤其经开区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需求更为多元。进一步打破三地壁垒、整合政务资源势在必行。

大道至简,善政必简。北京、天津着眼经开区区域特点、企业办事需求、信息化系统功能等实际情况,在国家“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别推出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企业登记档案查询等10项政务服务事项,作为首批两区通办服务内容。对可实现全程网办的“跨省通办”事项,采用委托服务的方式,实行线上“跨省通办”;而需要提交纸质材料或纸质证照的,则由一方专窗工作人员按事项办理标准进行线上办理。可以预见,这些举措将显著优化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软环境,也必将为三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让“跨省通办”真正落地见效,需要将协同思路深化下去。事实上,国家级经开区实现“跨省通办”虽尚属首次,但京津冀三地的政务服务协同发展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早已起步,且成效明显,这些探索也为当下提供了充分经验。一方面,强化技术支撑是推进“跨省通办”的关键,要充分发挥三地创新发展成果,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数据壁垒”“信息烟囱”。另一方面,各地也需进一步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摒弃保护主义,商定统一业务规则和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找准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不断优化服务质量。

同心谋划,同向发力。期待“跨省通办”畅行高效,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三地发展贡献更多能量。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