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李敏:【家长课堂】独善其身与相善其群:道德、价值观及良好个性的养成

主持人:魏戈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要嘉宾:李敏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

主持人(魏戈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开始关心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天我有幸请到了两位嘉宾,首先是坐在我右手边的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教授李敏老师,她同时也是首都师范大学儿童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欢迎李老师。

李敏:谢谢魏老师。

主持人(魏戈):同时我们也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来自朝阳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孙老师,欢迎您。

孙老师:谢谢。

一、道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魏戈):针对儿童道德素养的发展及个性的养成,我想孙老师一定有很多切身问题和真实感受。您能不能先谈一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方面的一些困惑呢?

孙老师:好,谢谢魏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道德培养非常重视,但是有很多困惑。首先,我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对道德的理解比较浅,更多想到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所以道德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我们家长关心的一个问题。

李敏:谢谢孙老师的第一个问题。道德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中的“德”字,那么,它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和具体形式呢?从孙老师的家长视角出发,我们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包括未来教育目标的达成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关心孩子的学习习惯、道德品质。

在孩子的道德素养中,行为习惯是最基础的部分,此外还包括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等。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要用可行的方式、适当的机会,让孩子懂得与人交往及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一些规则。另外,道德素养跟孩子的个性成长、心理需求也有关联。稍后我们可以在聊天时结合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孩子道德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

主持人(魏戈):刚才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儿童的道德素养,它既是从宏观的社会环境角度提供的一个相对的伦理规则、道德规则,同时也包括内在的个性品质及外在的行为表现。

二、如何界定“好孩子”

主持人(魏戈):不管是从学校老师还是家长的层面去评价一个孩子,当我们说他的道德素养比较高或者道德发展比较好时,通常会用简单的三个字来描述:“好孩子”。我想听一听两位嘉宾,李老师和孙老师,分别从学理角度和家长角度来谈一谈,你们对“好孩子”这个界定是如何理解的?

孙老师: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作为一个家长,我没有想过太多“好孩子”的定义。当孩子降生时,我的想法是希望他将来能是一个有幸福感的人,就是能够获得幸福人生的人。这也是我教育孩子的初心。

李敏: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多是用美德教育来引领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美德教育,是谁觉得美呢?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我们会让孩子看到更大的社会,以及在更成熟的文明形态下形成的一些文化风俗,接纳道德方面的共同规则。这种美德教育主要是成人视角的。包括在家长心目中,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她会期待孩子成为她想象中的“好孩子”。这是孙妈妈的视角,孙妈妈是成人。学校里的老师、校长,包括更大的教育体系给予孩子的课程形式或其他活动形式的美德教育,也是成人形态的。

魏老师的问题让我们反过来思考,一直以来,以成人视角做的美德教育形态的道德教育,是不是真能对孩子的道德成长有内生推动和促进作用。

我们经常说“好学生”“好公民”等,其中的好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与我们前面说的道德素养很相近,包括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形态、规则意识、情绪情感,甚至还包括在虚拟网络生活中的媒介素养等。这是从静态角度出发的。

在德育思想流派中,现在比较活跃的是科尔伯格的理论,他意识到人们难以跳出成人思维对孩子提出做个好孩子的要求和标准,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按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习俗阶段、习俗阶段和后习俗阶段。前习俗阶段是0到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需求,这点在行为表达上表现明显。这一阶段,他们很少出于自身动机去思考行为的对错、善恶,更多是通过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受到惩罚或获得奖励来判断该怎样做。习俗阶段是9到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在进行道德学习、道德教育时,我们反复思考过科尔伯格理论的本土适用性,发现学前及小学阶段的孩子确实表现出了该理论总结出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比如好孩子可能存在一种定向的内在心理需要,想要得到老师、妈妈、伙伴的认可。所以,从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的学说看,用成人的思维为好孩子、好公民设定方向和标准是有一定道理的。

与此同时,魏老师的提问提醒我们,在履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还要有儿童本位的立场。当今的时代环境和家庭环境跟过去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家庭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使得孩子在道德学习、个性养成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好孩子是否只是单一的社会、家长、老师认为他好,是否需要考虑他自身的个性张力和个性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在0到9岁甚至0到15岁的发展阶段,孩子在寻求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意,所以道德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主持人(魏戈):好的,谢谢李老师给我们普及了西方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学说,特别是帮助我们认识到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有时候家长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