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孩子道德素养的培育在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侧重点
主持人(魏戈):就像刚才李老师说的,学龄前的孩子处于前习俗阶段,他的身体包括头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没有特别清晰的边界。有时家长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自私,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把成人的标签贴在了他身上。在孩子看来,这个玩偶是我的,它就应该陪着我,其他小孩来我们家,我就不愿意跟你分享,包括吃的东西也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他要占有这个东西,只是他在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时还没有清晰的边界。不知道李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敏:对。我们在探究道德教育、道德影响时,对学龄前和学龄后的孩子没有明显的区分,但还是可以看出二者存在一些比较鲜明的差异。比如3岁、4岁的孩子,家长更容易在他们的小书包里发现别人的小手绢、小玩偶,问他是怎么来的,他也讲不清。刚才魏老师说不应该那么快速地贴标签,为什么?在这一发展阶段,孩子的心理想法就是我想要、我需要它,还没有上升到道德意识的层面。
现在很多学前教育的方式已经开始尊重孩子心理年龄发展的有限性,比如主要以做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包括双胞胎孩子的家长都知道,给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不同阶段的孩子配备的学具、玩具,都具有这一阶段的孩子能从中学习到的生活智慧和经验。孩子年龄越小越要给他们配备相同的玩具,因为这时候的他们还没有共享的概念,对所有他们认为美好的、陌生的、相异的东西都有我想要、我需要的本能。为什么学校教育和班级生活是有益的?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他可以树立榜样并通过榜样来学习。
我们期待孩子获得的自尊、自爱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大概是到了小学二年级以后。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我们可以代入一些道德评判的标准来和他讨论拿别人东西的动机和后果。有的孩子在这方面成长速度快,会明确感到羞耻。研究表明,羞耻心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萌动,只是那时候他的自我觉察并不明显,等长大一些时才会运用内疚感和羞耻心跟自己的行为建立关联。所以我特别同意魏老师刚才讲的,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当他的生理需求占绝对优势时,他会出现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必然会出现的行为,我们不要用“你不是好宝宝了”“妈妈不要你了”等会刺伤孩子内心的话来给他贴道德标签。
孙老师:但是不是也需要对他的行为做一些调整?
李敏:需要,当然需要。孩子很小的时候,虽然不应该给他贴道德标签,但当他发生自己意识不到的道德行为时,我们也要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加以引导,比如故事引领或情景示范,告诉孩子这样的糖、这样的笔我们也可以买,不必一直让他辛苦寻找家长所期待的道德目标。
孩子年龄较小时的是非观建立是道德教育的根基和大厦。如果小时候没能确立是非观,那么当长大后需要去灵活掌握一些复杂的美德德目时,孩子将不具备甄别能力,也不会排序,多用脾气和情绪来与人打交道,变得没有生活的智慧。到了那时,家长和老师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重要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分阶段的。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不以适当的方式做引导,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变成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熊孩子。很多熊孩子的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呢,推你一下是小孩子的把戏。从孩子的立场来解释,他可能就是觉得好玩,我推一下这个叔叔,看他会不会倒下,我推一下这个阿姨,看她穿高跟鞋会不会打一个趔趄。但这一行为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制止,之后孩子会出现大量错误的行为,而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错在哪里。我们说小时候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但现在很多事都是由家长代办、包办,家长往往对孩子生活上的问题过度关心了。当孩子长大成人,个头一米七、一米八了,家长觉得孩子这么大了,什么事情都该自己做了。而孩子心里想的是,小时候这些不都是你帮我做的吗?怎么突然有一天你不帮我了,还说我怎么连鸡蛋都不会剥,鞋带都不会系。
在幼儿和小学阶段,有几件事情很重要: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观的建立,还有私领域和公领域界限感的建立。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讲话、表达意见,这就是小时候没有建立好公私领域界限感的表现。小时候也应该有劳动教育,劳动有助于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主持人(魏戈):刚才李老师谈到,其实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的,同时,道德素养的培育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家长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开展家庭教育时,有些事情要早做,对吧?
李敏:对,是的。
主持人(魏戈):特别是李老师刚才提到的是非观、公私领域基本道德观念的养成。心理学认为,一个成人的行为异常或心理缺陷经常可以在他的孩童时期,或者说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里找到诱因。所以我希望家长课堂能够提醒各位家长朋友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要关注他的道德发展,因为这是他终身成长的精神财富。
孙老师:是的。听了两位老师的话,我也一直在联想。其实刚才李老师也回答了我想提出的一个问题,即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道德培养的侧重点是什么。学前时,我们要关注孩子是非观的建立和自理能力的养成,对于一些最基本的事情,他能不能独立完成。
现在老人带孩子比较多,不管是从观念上还是情感上,都愿意伸手帮助孩子,使孩子缺少了自主性,自立、自理能力。某一天他的体貌成熟了,你觉得他长大了,很多事情应该做到,但他做不到,这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冲突。包括信心遭到打击,产生对自己的不认可,甚至演变为一种情绪化的表现,加上正处于青春期,可能会导致更多问题出现。所以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帮助,这个真的太重要了。
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
孙老师:现在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具备独立的个性,但什么是真正好的独立的个性?
李敏:我也是妈妈,我也在对比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我的孩子现在是12岁前后,我发现他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脾气越来越大。我跟许多家长朋友沟通,发现大家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有脾气、有观点、有反抗精神的孩子就是有个性的。
魏老师最初提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好孩子。家长脑子里对好孩子什么模样是有概念的,至少要能沟通、通情达理,在很多时候能自律、自理。但现在孩子自己,包括身边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判断似乎是跟好孩子反着来的就是有个性,就是特立独行。
孙老师:有观点的。
李敏:对,能说不、不听话的。他并没有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但还振振有词,有自己的观点。
孙老师:这是不是艺术家的潜力?
李敏:对,我觉得这是值得拿出来讨论、分析或者进行反思的。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我相信那些打破秩序,在很多方面跟我们认为的好孩子不相符合的人,确实有可能成为某些方面的天才、精英、专家,但那应该是少数。教育研究、教育实践的价值是为了给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看到更多的孩子通过良好的教育长成理想的模样,给他们一个符合大多数的建议和选择。所以回到刚才我提出的那种“个性”来,在更多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不是个性。
到底什么是个性?真的很难在这个时代把孩子身上具有的个性讲清楚。我觉得在今天的语境下,个性和道德品质有很大关联。家长特别希望看到孩子在个性倾向,包括个体特点上能表现出一些优秀的因子,比如开朗、大方、慷慨、合作。如果孩子在个性品质下做出了合作、利他、奉献、参与性的举动,这又和他的一些积极的道德品质建立了关联。
所以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家长的角色谈个性,我更愿意把个性当成孩子的个人特点和社会性利他特点的结合,以此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个性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基本的天性性格,包括气质类型,这一点我们要尊重。家长平时谈到个性可能会说一个孩子文静、内向、活泼、特别咋呼等,这属于与孩子个性品质比较接近的一种个性表达。我想说的是,个性在先天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好的教育和德育影响得到延续性发展。比如文静的孩子,通过学习或他人的有益影响,就可以成长为一个优雅、大度的人。好的老师、家长,好的关系能帮助孩子个性的成长,这是我们讨论的积极方向。
希望谈到个性时,家长要看到个性不是格格不入,不是排他。有个性的孩子在社会性发展上一定有非常显性的指标,比如理想和梦想。我们希望有个性的孩子随着成长能确立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个性的一部分。再比如,孩子的爱好可以是内向的,当然也可以是亲社会的,与社会连接较强的。千万不要只把个性理解成个别、排他,即我的孩子在某些地方做的跟别人完全不一样才是个性鲜明。当他做的跟别人完全不一样时,家长要更加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许他真的是某个方面的天才,但即使是天才表现出的格格不入的特点,也需要家长、教育的呵护、培养、陪伴。
总的来说,对于个性,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有顺畅的个性特点的表达、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亲社会行为的个性的成长。
主持人(魏戈):儿童的个性跟社会性并不矛盾,真正被大家接纳或者说被认为个性好的人一定具有社会性,是一个社会化非常完善的个体。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了,很多时候家长都很难抉择是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个性的发展,还是积极介入其中。我想教育需要一种智慧,家长一方面需要倾听、理解孩子的需要和表达,另一方面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再次感谢两位嘉宾为我们分享了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感谢观众朋友的观看。谢谢大家。
李敏: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