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何以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何以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国际局部逆全球化趋势影响下,如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各界关注重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应对百年变局,统筹“十四五”时期谋篇布局,审时度势作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这不仅是党中央面对内外部环境准确研判后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重点。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驱动国内循环大市场释放内需潜力,协调推进国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双融合,将为“双循环”发展注入新动力。

数字经济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力

疫情给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带来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发布文章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严重程度高于全球经济危机。因此,急需挖掘助力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首先,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且复苏缓慢。据IMF测算,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约为3.3%,发达经济体预计在2022年才能回到疫情前水平,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23年后期才能复苏。其次,国际贸易大幅萎缩。据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数据,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下滑9.2%。最后,国际投资下滑剧烈。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回落至上世纪90年代水平,降至8590亿美元,降幅达42%。

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且延续稳定恢复态势。这离不开数字经济为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循环注入新动力的关键支持。从内部来看,数字经济通过对国内传统行业赋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发展;从外部来看,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从供给侧冲击“卡脖子”环节,进而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0年国内数字经济总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3.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数字经济增速高达9.7%,是我国同期名义GDP增速的3.2倍多。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新型生产力正在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新兴数字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并从根本上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全面激发经济增长潜能。与此同时,“数据”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产要素,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信息网络载体,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促进经济效应倍增。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数字经济体系的建设均须依托于国内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市场规模既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充分市场空间,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海量大数据资源和广阔应用场景。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核心,为国内大循环释放更多动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安全高效对接国际大循环。

数字经济为国内大循环夯实基础

数字经济创新出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足居民消费多元化需求,为国内经济大循环释放新动力。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我国5G网络用户数超过1.6亿,约占全球5G总用户数的89%。这为数字支付和各个数字平台带来海量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催生出众多新模式、新业态,将创造更多需求,进一步刺激消费。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大放异彩”。据商务部信息,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9%,数字经济助力国内大循环良性发展。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数字产业化作为数字经济的“根”,是指由数字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例如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互联网业等。数字产业化推动产品和服务逐步向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新兴数字产业并促进我国全球价值链向更高层跃进。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魂”,通过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升我国产业现代化水平。其中,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关键作用。《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达31.7万亿元,占GDP比重31.2%,占数字经济比重高达80.9%。

数字经济畅通流通环节堵点,全面提升国内经济大循环效率。流通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式为经济社会提供算力、算法和数据,为产业全要素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撑,一定程度上消除经济循环中供需错配等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优化配置。

数字经济为国际大循环提供持续动力

数字经济从供给侧推动我国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数字经济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内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从供给侧健全完善产业体系并进行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产业现代化水平,为国内市场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内国际需求拉动和个性化需求发展。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使得对外依存较高的产业链环节面临阻隔甚至断链风险,尤其在芯片、机械设备和汽车等全球价值链融合较高的产业影响更加明显。而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使得我国产业链供给能力迅速提升,产业链断链风险降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依托国内大市场和完备产业链优势,数字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数字技术与能源、制造、交通、生物等多领域交叉融合,打造出能源云、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生物芯片等新业态,数字科技创新动能裂变式释放,芯片及运行系统等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等前沿技术逐步从概念走向研发和应用,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有效促进国际大循环。

数字经济加快开放型全球经济的构建,贸易成本降低,商品与生产要素之间的跨界流动逐步加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关键基础。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贸易正在从两个方面重构国际贸易模式。其一,传统贸易方式向数字化转型。跨境电商平台将商品信息、支付流程线上化,助力国际贸易降低固定成本。其二,服务和货物等贸易对象向数字化转型。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数据传输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促进数据形式的商品和服务可贸易性显著提高。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推动国际大循环的主要动力。据WTO发布的年度《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亚洲地区成为唯一一个货物贸易出口量维持正增长的地区,而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数字经济赋能贸易的速度,促进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深度大循环。

如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以数字经济为抓手,促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升级,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供给侧来看,加强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链数字化、自动化、现代化、协同化的赋能力度,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要素流动性,重构优质供给端。从需求侧来看,持续以数字经济带动消费提质升级,释放庞大的内需市场红利,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总的来看,数字经济有机粘合生产和消费,不仅改造了旧有生产力,而且发展了新的生产力,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激发生产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创新作用,激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生动力。数字经济创新包括原始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技术转化创新。在原始数字技术创新方面,需要依托制度优势,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关键技术开发要匹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重点加快智能芯片、操作系统、数字工具软件研发以及智能制造“卡脖子”问题的突破。在数字技术转化创新方面,聚焦国家支柱产业,加大成果转化力度,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数字经济创新减少对外部技术依赖,以自主创新增加内循环发展动力,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自主性、可持续性。

聚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与“一带一路”倡议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相契合,发挥国内数字经济优势,将有效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机遇。一方面,以数字经济激发“一带一路”市场新潜能。我国的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正快速推进,涌现出一批新兴企业和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这些企业“走出去”将优化“一带一路”市场布局,激发市场新潜能,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释放产业新产能,并提高“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十四五”时期,“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贸易、数据传输等国际数字经济新规则的制定是促进“双循环”的关键,不仅应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制定数字经济新规则,而且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加强数据资源保护、数字经济监管以及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方面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政策。

数字经济正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社会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并以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高质量动态平衡,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释放新动力,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新支撑。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张辉、石琳:《数字经济:新时代的新动力》,《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②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管理世界》,2020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