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左鹏:让历史告诉未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重要年份,在7月1日这个纪念性的日子,各界代表7万余人齐聚北京天安门广场,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篇幅不长,总共7300字,但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回望了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历史、擘画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光明未来,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讲话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回望历史,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以四个“伟大成就”梳理了这100年奋斗、牺牲、创造的历史进程;二是擘画未来,提出了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九个必须”。其中,在回望历史之前有一个“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回望历史和擘画未来中间,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所以,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起码要把握住四个要点: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二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四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应当做到的九个必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最早见之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这是古代中国人对生活安定、宽裕的追求和向往。西汉初期,《礼记·礼运》对“小康”做了更加系统地阐述,使其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大同”是“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小康”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就是说,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的权力都世袭传承并成为礼制。

可见,与“大同”不同,“小康”表达的是一种在现实中可以企及的理想境地,是一种物质生活无忧、社会比较安定的状态,是在“大同”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目标选择。此后,历朝历代的圣贤先哲都有对“小康”的描绘和歌颂,使之成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定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小康”这一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1979年12月6日,他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后来,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初步解释,“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进而,他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确定为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这一构想被1987年党的十三大所确定。这就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