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周庆富| 从《共产党宣言》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红色故事中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2)

二、从一块粗布到一扇门板

2021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面收藏着一块灰白色的方粗布,长87厘米、宽81厘米。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用过的包袱布,包袱上面有战士根据记忆写下的“六项注意”,与毛泽东同志正式宣布的“六项注意”文字上略有偏差,但意思基本相同。其中一项就是“上门板”。第一次提出的时候叫“还门板”,后来毛泽东同志通过了解发现“还门板”经常还错,所以就在纪律里面要求不仅要“还门板”,还要给老乡把门板装上,因此将“还门板”改为“上门板”。这就是我们的革命队伍能够成功的原因。从点滴的小事,可以看出我们党对人民的关爱。

时光倒流87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连续多天架设临时浮桥,晚上渡河,早上拆桥,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于都河。

当年,为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群众倾尽家中木材来为红军搭浮桥,捐出门板、床板、房梁甚至棺木的不在少数。今天,“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的故事在于都仍家喻户晓。在今天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周恩来同志的感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是周恩来同志当年在得知于都老人将棺木捐给红军搭浮桥后发出的感慨。

2019年5月20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的9位红军后代及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中,有一位99岁的红军遗孀段桂秀老师。段桂秀的丈夫王金长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牺牲。直到1953年,她等来了一张烈士证明书。为了丈夫的一句“等我回来”的承诺,老人一生没再改嫁。

三、从一个红薯到一口“红

在井冈山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下,有一块普普通通的花岗岩,长3米宽2米,顶端有裂纹,据说是雷击造成的,因此被称为“雷打石”。但这又是一块不普通的石头,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军纪的诞生。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志就在这块石头上宣布了“三大纪律”,其中第三条就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为什么要把“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这件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事,它当作部队必须遵守的一项纪律呢?因为在这之前,一支部队在打了一场硬仗以后,又饥又饿,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块红薯地,一拥而上,扒出红薯就吃。毛泽东同志过来以后就问:“你们经过了老表的同意没有?”连长难为情地摇摇头,小声地说:“没有。”毛泽东同志对大家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不是军阀的队伍,怎么能随意侵犯群众的利益呢?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和旧军队有什么区别?”最后,这支部队照价赔偿,凑足了6吊钱,并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老表,很对不起,没经过同意就挖了你地里的红薯。现赔上6吊钱。——工农革命军。”然后用纸包好,又用一块布裹了一层,埋在红薯地边上。

小时候,大家都读过一篇名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讲的就是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的那口“红井”。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沙洲坝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当时沙洲坝流传这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沙洲坝地处干旱地带,一直以来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但沙洲坝村民迷信风水,传闻沙洲坝是旱龙爷的地盘。他们认为,挖井会得罪旱龙爷,都不敢挖井。毛泽东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后,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大伙有干净的水喝,真要是有旱龙爷来找麻烦,就让他找我毛泽东好了!”从此以后,沙洲坝就有了水井,也有了那首红歌《红井水》。毛泽东同志亲自带领干部群众挖井,是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