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光明论坛】 

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民族文化代表了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因文化而融成,亦因文化而发展壮大。纵观人类发展历史,许多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尚未完成由文化聚合民族的任务,就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绵延不断的深厚文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厚重的历史根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将中国各民族凝聚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

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结晶,是促进各民族人心凝聚、共生共存的精神纽带。礼仪是起源最早的文化活动,是风俗、祭祀、人情等交往活动的综合产物,有着深刻的人类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中国文化的产生是多源的,地域性文化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周代开始,中国社会就有了“采风”“观俗”的现象。由于不断根据风俗变化对礼仪进行调整和变通,使得雅与俗、庙堂文化与民间文化互相调适融合,也正因为如此,形态、内涵各异的各民族习俗与国家的礼制、礼教才没有发生特别激烈的冲撞和激荡,这种礼俗统一的效应,能够促进共同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产生,从而构建起维护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中华礼仪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中国的多民族互融共生的理念的确立、多民族的大一统成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与这一文化现象关系密切。

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存在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各民族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都是中华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以中华礼仪文化为主干聚集的各民族礼仪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里,成为各族人民人心凝聚、精神相依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情感交融的载体平台。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集中表现在文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和军事的强大,而且伴随科技和文化的兴盛。毋庸置疑,没有文化的引领力、滋养力和支撑力,就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蒋璟萍,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