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国际科学素质比较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报告人:李大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简 介: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计划到2025年,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的目标。本期报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李大光教授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指出了中国在国民科学素质上所面临的区域性结构挑战、年龄段挑战等,并通过国际对比,深入解读了“国际科学素质比较与中国面临的挑战”这一主题。
总播放:17481
发布时间:2022-05-10 16:38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李大光教授指出,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亟待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差距比较大。所以,中国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至关重要,而不是有了科普法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科学素质调查,其中寻根查源是关键。[文稿][课件]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李大光教授指出,对科学素质概念感兴趣的学者大概分为四种:1.科学教育家;2.社会科学家和舆论研究学者;3.科学社会学家和采用社会学方法促进科学素养的学者;4.非正规科学教育学者和科学传播学者。[文稿][课件]

     

    QQ截图20220513140930_gaitubao_299x151

    李大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击观看课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素质的概念

    2400年前,年老而又性情暴躁的柏拉图在《法律》第七卷中对科学素质作出了定义:“不能数出1,2,3……,或不能分清奇数和偶数,或根本就不会数数,或分不清白天黑夜之人;完全不知道太阳和月亮以及其他星球是在旋转之人……;我认为,所有的自由人都应该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就像埃及的儿童在刚开始学习字母时就要学习各类知识一样。在那个国家里,仅仅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就创造了各种数学游戏,他们可以在愉快的娱乐中进行学习。”由此可见,人类对于科学素质地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现代来说,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对科学素质的关注和持续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未中断。在过去的40年时间内,讨论科学素质问题的论文和文章呈现上升趋势。从1974年到1990年期间,与科学素质有关的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项目计划文章、项目报告和期刊社论等各种文献就多达300多篇。参与相关研究的学者包括赫德(PaulHurd,1958)、罗伯特(Robert,1983)、德波尔(DeBoer,1991)、夏莫(Shamos,1995)、杜兰特(JohnDurant,1992)以及米勒(JonDMiller,1992)等人。

    (一)科学素质的定义

    国际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JonD·Miller)认为,科学素质(ScientificLiteracy)是指社会公众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它包含以下内容:1.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2.跟上科学推理的基本能力;3.理解包含科学技术内容在内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米勒对科学素质的定义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二)科学素质的必要性

    积极地追求科学可以为人类提供生物物理环境和社会行为的知识,人们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找出解决全球问题和地方问题的有效方法。没有这些知识,一个安定世界的进步就会遇到许多不必要的障碍。

    科学通过解释和强调生命体之间和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培养人们对自然界理智的尊重,它告诉人们要作出科学地使用技术的决策。缺乏这种理智的尊重,人们就将难以避免有鲁莽行为,乃至毁灭生命赖以生存的系统的危险。

    科学的思维习惯能够帮助各界人士理智地处理问题。这常常涉及取证、定量分析、逻辑推理和不确定性。没有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公民就很容易成为教条主义者和欺诈骗子们的牺牲品,成为用简单方式处理复杂问题做法的传播者。如果广大公众不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以及没有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技术提高生活的潜力就不能发挥。可以说,没有科学素质的民众,就没有美好世界的前景。

    (三)科学素质的主要观点

    1.实用的观点(PracticalArgument)。人们需要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适应在科学技术起重要作用的社会中的日常生活。

    2.民主的观点(DemocraticArgument)。实现公众的权利和义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

    3.文化的观点(CulturalArgument)。科学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并对我们的世界观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只有对科学技术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才能对文化有所了解。

    4.经济的观点(EconomicArgument)。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具备科学素质的劳动力对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四)科学素质的测试

    国际学生科学素质测试大纲(PISA)认为科学素质的测试应该由三个方面组成:

    1.科学基本观点。科学基本观点能够帮助理解自然世界的某些现象和通过人类的活动对自然世界进行的改变。科学基本观点包括公众熟知的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球和太空科学知识。对科学素质测试的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知识构成:生命与保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技术中的科学。

    2.科学实践的过程。重点是获取证据、解释证据并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活动过程。科学实践过程由5个阶段组成:确认科学问题;寻找证据;作出结论;与他人就结论进行交流;表明所了解的科学基本观点。

    3.科学场景。主要选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学校教室、实验室的科学实践或者专业科学家的工作。比如数学测试,就应该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字问题密切相关。应该选择个人到更广大公众,甚至有时是世界问题的场景。

    美英两国的合作产生了一整套核心调查问题,这些问题后来在加拿大、中国、欧盟、韩国、日本、新西兰和西班牙等国的调查中被先后采用。从测试的范围来看,国际学生科学素质测试大纲认为科学素质应该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构成。

    (五)哪类学者对科学素质的概念感兴趣?

    在西方国家,学者对科学素质概念感兴趣的主要分为四类:

    1.科学教育家。这个群体对教育制度的本质、教学质量和改革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正规教育与科学素质之间的关系。

    2.社会科学家和舆论研究学者。他们关注的是公众参与科学技术政策决策的能力,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流动的自由程度,公众的科学知识程度和对科学的局限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态度和对特别技术发明的特别态度等。

    3.科学社会学家和采用社会学方法促进科学素质的学者。这个群体的学者喜欢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或者“语境中的知识”(KnowledgeinContext)。他们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对科学知识的解释,科学信息与态度之间的关系,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的变化规律以及分辨共识与个别科学观点的差异等。

    4.非正规科学教育学者和科学传播学者。这个群体大多数在科技馆、科学中心、植物园和动物园、媒体等。这个群体强调的是为公众提供各种机会,通过事物展示和讲解、报道和撰写科学事件等解释和教育的方式使公众熟悉科学。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