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朱定真: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4)

四、地球的健康我们做主

(一)了解国情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发布地域广,灾害损失重,社会影响大。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可分为五大类: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平均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的70%以上。

我国存在三大巨灾链系统:一是台风、暴雨、洪水、滑坡、溃坝、水泛等等;二是地震、崩塌滑坡、海啸、次生火灾等等;三是干旱、风暴、沙尘、酷热、长期缺水等等。

(二)人类不能无动于衷,也不会束手无措

对于人类而言,地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慷慨富裕。人类不能无动于衷,也不会束手无措。我们既要有危机感,也不能悲观,而是要学会科学地应对,比如节能减排,停止破坏环境,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前制定防灾、应急规划等等。总之,我们要适应气候的变化,也要尽可能减缓变化,甚至让气候变化往好的可逆的方向转变。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成为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注定将载入史册。根据协定,各方同意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0.5℃之内,以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对此,我们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必须改变或者重建,这一改变或者重建的工程被称为适应工程。

(三)中国的决心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开展环境与卫生健康气象服务

开展环境与卫生健康气象服务,能够支持健康和其他部门挽救生命、减少疾病和损伤,比如协助卫生应急响应行动,提供季节性预测和早期预警系统,确定哪些人口和卫生保健设施面临水文气象灾害的风险,将气候变化模型应用于预测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提供实时气象和水文数据、正确地集成相关卫生服务数据和信息以支持当地和国家的决策。

(五)发展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学技术

我们要未雨绸缪,在各个方面发展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学技术,比如气候预测、新能源、碳捕集、未来农业育种等方面。

(六)注意城市健康气候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我们要关注城市的空间布局,避免建筑密集造成的空气不流通问题,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七)新农村建设“田园化”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下线、资源利用上线。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更加提倡“田园化”,而不是片面地追求“集中、整齐”,真正利用环境营造宜居环境。

总而言之,改善地球气候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类面对的问题是严重的,但我们仍然要心存希望、付诸行动,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根本原则。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