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中国文明历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研究中国文明历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探讨其发展道路的特点、原因,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考古工作者脚踩中华大地,回到历史“现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梳理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仰韶文化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再到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神秘星辰——三星堆遗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都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是浪漫想象,更不是凭空虚构,而是有据可查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我们为什么要探源中华文明?就是要诠释“何以中国”,就是要凝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找寻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世瞩目,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绽放鸟巢,从敞开“中国门”“中国窗”到主火炬“微火”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瞬间,“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航拍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涌现出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今天要正确地使用,也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总结和概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使之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推动,才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民族特色,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2/0530/1168901.shtml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静静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