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陈彬彬:推进老城保护 彰显古都风韵(7)

(四)提升理念,讲好老城故事

1.尊重历史、尊重文化

第一,尊重居民。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而历史和文化的创造者就是这个城市的居民,因而我们更要尊重居民。老城不应仅仅是游客玩赏的旅游打卡地,更应该是保存和延续原来丰厚文化氛围和生活状态的生活场所,老城需要居民的烟火气,居民创造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基因。一个城市的活力就在于普通百姓在街头巷尾的生活。

文物保护不等于名城保护,文物保护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名城保护则以传承、生活为主。老城保护除了关注建筑外,更应关注居民。“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静下来”不是逆城市化、空心化,不是追求“绅士化”,而是让老城回归市井生活。北京老城要想实现复兴,不能仅仅保护历史建筑,更应保护在这里长久生活的原住民,以及日常生活的空间,要让城市回到生活本身,这是老城文化基因得以延续的关键。

第二,尊重建筑。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真实反映。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城市的历史通过不同时期的建筑进行无声地表达,因而我们要敬畏城市的每一处老建筑。《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55条规定要挖掘近现代北京城市发展脉络,最大限度保留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印记。登上景山万春亭,从不同方位看老城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感觉,向南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向东能看到中国尊,向西能看到白塔寺的白塔、北海的白塔,以及民国至建国后的建筑。空间维度上老城是平缓而开阔的,时间维度上老城是丰富而立体的。不同时期的建筑让我们看到老城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要保护好这座城市的发展印记。

第三,遵守规矩。北京城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文化特色,决定了这个城市建设中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材质。这些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材质,也造就了北京老城独特的风格。尽管近几年市级和区级层面都出台了建筑修缮的指导意见,比如《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不合乎规范的工程。比如以贴薄砖的方式修缮墙体,这种方式虽然成本低且速度快,但简单粗暴的做法既破坏了历史风貌,也会因热胀冷缩等问题增加后续的维护成本。相对而言,我们提倡采用原材料、原工艺的做法,在修葺相关建筑时一定要遵守相关技术导则,严守规矩。只有如此,才能让胡同展现出北京味,而不是千城一面。

2.做减法很重要

历史文化名城不是新建出来的。不管是国际法规还是我国法律,都对重建予以非常谨慎的态度。1964年《威尼斯宪章》规定,遗址必须予以保存,并且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永久地保存和保护建筑风貌及其所发现的物品。然而对任何重建都应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许重修,也就是说,把现存但已解体的部分重新组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国内不少古城都采取大拆大建的做法,2019年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山东聊城、山西大同等城市,指出其存在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的做法。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保留明城墙遗址,并进行安全性加固。而山西大同在大拆大建中拆除了残存的城墙遗址,新建了一圈非常漂亮的城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老城保护真正要做的是什么。老城保护工作需要的是保留文物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建一个漂亮的恢复性景观。

3.风貌保护的整体性很重要

如果我们只是对文物本体进行腾退修缮,忽略周边环境的整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文物本身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性。《内罗毕建议》指出,每一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应从整体上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协调及特性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联合,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围环境。比如恒亲王府,恒亲王府修葺一新,但被周围一圈高楼大厦遮蔽,被戏称为“文物盆景”,漂亮而不真实,成了被人为割裂的文化孤岛。梁思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历史节奏委屈在不调和的周围当中,受到不应有的宰割。”

4.动态保护很重要

北京老城内分布大量居住性的历史街区,是百姓生活的地方,所以保护对象除了建筑本身,还应该保护环境。历史建筑承载的人为氛围和社会结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要有动态保护、有机更新的理念,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高度融合。老城保护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民生和商业之间的平衡。

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不是对历史风貌的冻结,老城保护不是让老城恢复到乾隆十五年或清末,亦或是民国,而是要在有机更新的理念下让城市更宜居、更有活力。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一定要参与到百姓的现代生活中去,在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追求风貌的整齐划一,而应该平衡好日常生活需要和风貌完整性之间的需求。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分类,商业性街区可以进行整体改造,居住性街区要以提升市政公用的基础设施为主,文化类街区要以修复维护为主。通过分类、分层、分级的保护,做到一街一策,避免“一刀切”。

5.融入百姓的生活很重要

挖掘文化内涵,讲好老城故事,促进活态利用,使其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文化资源才能成为城市文化再生产的支撑点。文化场所不能只简单地恢复和开放,而应该从传统业态保留、文化氛围营造、文化符号表达、整体风貌保护等方面考虑,通过扩展文化空间,开放更多的文化场所,提升体验感,拉近观众和文化资源的距离,从而增强和日常生活的关联度,打造城市文化空间,并嵌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去。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把文化产品转换为公共文化产品,使其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构建乡愁记忆的场所,让街区更彰显老北京文化的人文魅力。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城开设的第一家胡同博物馆,现有八个展厅,展示北京城的历史和史家胡同的历史,成为社区的文化展示厅。通过收集社区居民捐赠的老物件,比如收录机、家具等,让居民从心底认同博物馆,使其愿意带领朋友参观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居民的会客厅。此外,这个博物馆也是社区的议事厅,社区很多公共活动都会在这里进行,比如制定史家社区公约,商定东四南文保区院落提升方案,进行口述史的调查和收集,开展故事会等。史家胡同博物馆是社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史家胡同博物馆集文化展示厅、居民会客厅、社区议事厅三位一体,已经不仅仅是一处文化场所,更是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一处生活空间。

一方面,老城保护需要完善机制,建立央地联动、市区统筹机制,健全配套法规政策,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另一方面,也要提升老城保护理念,推进多方面合作。老城保护既是对传统风貌的修复,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保护风貌、延续文脉、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协调社会关系是我们推进老城保护的主旨目标。加强老城整体保护,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再现世界古都城市规划建设的无比杰作,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北京老城必将充满生机,展现无限魅力,引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