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征程(2)

摘要: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回顾了过去五年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总结了五年奋斗七个方面的经验启示,提出了今后五年七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牢记嘱托、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大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今后一个时期首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坚强保证。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四个方面的成绩。

(一)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

首都发展,首先就是要履行首都功能的战略定位,这是第一要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北京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

那么,北京立足“四个中心”提升“四个服务”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报告对此进行了回顾:一是“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编制实施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及重点功能区规划,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也就是发挥规划的重大引领作用,让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规划可循;二是“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这是关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完成情况,中心城区在“疏整促”下实现了“腾笼换鸟”,城市副中心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等;三是“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光彩,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这是关于“文化中心”的完成情况;四是“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国家实验室顺利组建运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见雏形,产生一批世界级引领性原创成果,‘三城一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成情况。

此外,在“国际交往中心”方面,我们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即圆满完成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10余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任务。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们这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其主要体现有三个方面。

第一,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我们做减法,减的不光是人口,还有建设用地、建筑规模以及一些非首都功能的产业等,是一个系统的减法,是一个由“加”变“减”的理念上方法上的巨大挑战。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871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644个,集中疏解任务基本完成。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冰冷的数字,其背后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付出。此外,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逐年减少,2021年末为2188.6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6.8万人,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

第二,协同发展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带动下,2014年以来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津冀两地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区域第三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58.1%提高到2021年的64.9%。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2021年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扎实推进,组建16个京津冀高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14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三,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与河北省签署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8个重点合作领域及一批先期支持项目。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雄安进入北京1小时交通圈,截至2021年6月,北京企业转移雄安新区累计注册3756家,中关村科技园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园,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雄安设立分支机构达到142家。16家市属国企主动参与、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2022年6月22日,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中的小学项目实现竣工并正式交付。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不是普通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那么,在“疏整促”的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突破3万亿元,2021年超过4万亿元(为40269.6亿元)。这一过程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从2万亿(2013年)到3万亿历时5年,从3万亿到4万亿仅用3年。北京人均GDP在2017年突破2万美元,2021年超过2.8万美元,居全国省级地区首位。

第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产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数字经济比重由2017年的36.3%提高至2021年的40.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均在1/4左右(二者有交叉),文化产业成长壮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稳居全国第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17-2021年服务性消费年均增长8.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5.7个百分点;2021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6.3%,较2017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0438.4亿元,与2016年相比年均增长10.3%,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均保持在40%以上(二者有交叉);服务业扩大开放成效显著,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接近30%。

第三,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4%,比2016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16%,提高1.8个百分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25.4%,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核心力量。创新投入增加带动创新产出丰硕,2021年专利授权量19.9万件,比2016年增加近1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比重达到39.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十倍。创新辐射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7005.7亿元,是2016年的1.8倍,其中流向外省市占比62.1%,提高11.4个百分点。

第四,经济发展效率明显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6年的22.5万元/人提升至2021年的31万元/人以上,能效水平稳居全国省级地区前列,万元GDP能耗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五年来,北京市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在重点产业园区开展具有国别特色的开放探索,着力打造产业国际合作新集群。其间,北京中德产业园正式开园,集聚重点德资企业70余家,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获批设立,累计入驻外资企业45家,落地高精尖产业项目63个。目前,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207家,外资企业总量接近5万家。

(四)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五年来,全市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紧扣“七有”“五性”改善民生福祉,积极稳定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环境更优美交通更便捷。持续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动“一微克”行动,2021年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较2016年下降70%、45.8%、54.8%和40.2%,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滚动实施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42.3%提高至2021年的44.6%;大力建设城市休闲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8%;交通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783公里,市郊铁路开行近400公里,分别比2016年增加36.4%和3倍。

第二,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15.9%,较2016年提高2.1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园率90%,普惠率达到88%,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顺利实施中高考改革,稳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518个,签约服务满意度89.1%,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明显增加。构建“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0余家,中心城区基本实现照料中心全覆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万余项次,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口比例超过一半,累计建成1910处多功能场地、216公里健走步道。

第三,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五年来,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就业人口素质继续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年,比2010年提高0.9年。

第四,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整合各类救助政策,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800元/月提高到2021年的1245元/月。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比2016年末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第五,居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超过6万元,2021年达到75002元,2017-2021年年均实际增速为5.4%,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均消费支出由2016年的35416元增加到2021年的4363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占比自2016年以来超过一半,2021年为57.1%。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