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韩文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两个共同体概念一内一外。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一概念,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间经过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词汇的改变;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广泛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深刻反映;也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对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我们从两个层面分析这一问题:一是历史层面;二是现实层面。

(一)历史层面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四个共同”: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共同”明确阐释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

“四个共同”理论的提出有其历史脉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最新凝练,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邓小平同志也曾谈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江泽民同志也提出:“我们的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四个共同”的基本核心理念。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三个共同”,包括广袤疆域、中国历史、中华文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即增加了“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突显出新时代各民族共创伟大精神,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凝练的“四个共同”理论。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中国的历史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以疆域为舞台、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开拓进取,共同奠定了伟大祖国的千秋基业。

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大量原始文化遗存表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就在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芽就生发于中华本土。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蚩尤、三苗、九夷等,其实是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团,他们在后来氏族制度瓦解的过程中跨入了民族的门槛,继而,共生于中华大地的各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初期,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华夏”和“四裔”为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多民族基础。发源于中原地区、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华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打破由各部落首领推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业已完成。商人、周人相继建立了商朝和周朝。到西周时,我们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华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先秦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东边的民族被称为“夷”,西边的民族被称为“戎”,南边的民族被称为“蛮”,北边的民族被称为“狄”。“四裔”与“华夏”相应,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