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周熙明:打开文化视野 培育文化思维——文化九问(2)

三问:定义文化为何如此之难?

这一问题也可以说,文化问题为何很难说清楚?文化问题之所以很难说清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是文化的存在,我们说文化,实际上是在说人本身,是在说人性、人心、人生。

西方有句谚语叫“人半是天使半是野兽”。这句话体现了人的双重性。要认识文化,就得认识你自己;要真正理解文化,就得理解人的双重性。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人是由兽而神的空中索道。什么意思?一方面,我们来自哪里,由动物进化而来;另一方面,我们要去向何方,向“神”而去。这里的“神”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存在,是一个人类永远不能达到的目标,体现了人类自我探索、成长的过程。

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类,是一个虚实复合体,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人生的幸福、人格的健全、社会的和谐,都基于两个生活空间的动态均衡。这里,人类同时生活在两个空间:一个是可以进行精确数学计算和严密逻辑推理的冷冰冰、硬邦邦的物的空间;另一个是无法被逻辑和数字覆盖的虚呼呼、暖融融的心的空间。我们来看平遥古城县衙的一副对联。上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下联:忠信孝悌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在对人性的洞察认知上,应该向古人学习。对于这副对联,我们不能将上下联拆开理解,有些人把上下联拆开,要么把人看成神,要么把人看成牲畜,这两者都离开了人的根本性属性。

四问:文化的首要功能是什么?

费孝通先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要离开人去讲文化,文化说到底是人化和化人。那么,什么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过程和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构建自身本质的过程和结果;化人,就好比给“裸机”装上“软件”,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让外在的规律、规则、规矩、规范内化到个体的精神结构中。因此,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功能就是育人。也就是说,文化建设首要的关注点是人,而非物。

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古人与近现代人的对话来加以理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曾有过困惑,他说,“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可以说,韩非子混淆了战场上的原则与日常生活中所提倡的价值观。民国学者章太炎认为韩非子“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孑”,意思是韩非子只看到国家的、宏观的社会效应,没有看到微观的机理,也就是个体对于国家的价值与意义。他指出,“不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因此,文化的主要功能也可以说是“造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是基础。要知道,人是世界的中心。管理和建造人类各种系统的基石和本质都是人。因此,我们在谈文化建设时,应该聚焦到人本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对人的教育和培养。

五问: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什么?

文化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鲜活的人,是文化、道德、价值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有一个农夫与小提琴故事:一个农夫在田里挖出一把古提琴,因为不识得此物,便仍在一边。等到收工时,他不经意地敲了一下,发现这琴是木制品,心想回去晒干了可以当作木柴烧火用。回家的路上,农夫遇到了一位小提琴收藏家。他看见农夫手上之物大喜,但由于身上没带钱,就和农夫约定第二天到其家中交钱取琴。农夫见这把小提琴可以换钱,也很高兴,回到家整夜未眠,不停地擦拭这把琴,一遍又一遍地刷漆,想让买琴人满意。第二天,小提琴收藏家看见被农夫擦拭过的琴,心里满是悲哀,最终没有买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物中之文”靠“心中之文”唤醒。也就是说,一个文物承载着一些历史文化信息,为“物中之文”,需用人“心中之文”与它对话,才能把它唤醒。概括起来说,文化在物中、在事中、在书中,也在各式各样的历史遗迹中、在形形色色的制度中,更在每一颗带血的、搏动的人心中。

问:怎样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

第一,要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使命感。实际上,谈文化建设就是在谈人。因此,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人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使命感。也就是说,离开了人谈文化,就难以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正如我们要想真正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就要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具备的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和文化使命感。

第二,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防止只说不做、表里不一的倾向。

第三,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洞察文化无可取代的作用和无坚不摧的力量。一方面,我们不能抛开历史,空谈文化、看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否则认识的都是苍白的、生硬的、没有质感的概念。另一方面,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或事,就能感受到文化无坚不摧的力量。如果从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来看,往往那些不讲良知、不讲规矩、不讲诚信的人有更高的胜出概率和机会。但若放开眼界,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去考察就会发现,这些人也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第四,要从近代中国文化危机的克服、文明秩序的重建这一总体目标去理解文化建设。当前,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定要克服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重塑文明秩序、重建精神家园,如果离开了这一大的历史背景、总体目标,所谈的文化建设往往是支离破碎的。

第五,要充分认识掌握文化权力对我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站起来解决了“挨打”问题,富起来解决了“挨饿”问题,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挨骂”,就是话语权的问题。可见,掌握文化权力有多重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第六,要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主体和本体这一高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主体和本体,如果没有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就没有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