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陈红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展现首都担当(6)

四、文化自信如何赋能文化建设的首都担当

(一)新征程上,首都文化建设必将担当特殊使命

首都在文化建设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在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政策供给、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022年,北京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冬奥村独具匠心,开闭幕式美轮美奂,二十四节气、“冰墩墩”、“雪容融”等文化标识和创意形象传遍世界,极大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国首都风范和城市魅力更加彰显。未来,首都还要勇担重任。对于未来的首都担当,我总结了四个词:义不容辞、使命光荣、当仁不让、全球瞩目。其中,义不容辞、使命光荣、当仁不让这三个方面,我们前面已经用了大量数据和实例进行了说明。下面,我们用两组数据来说明为什么说是“全球瞩目”。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将城市划分为ABCDE五个级别,其中A等级是全球城市。报告显示,北京成为中国唯一入围A等级的城市。由此可见,北京的国际影响力是不断提升的。2020年,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2020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其中在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北京进入全球第五名。

(二)从路径看,文化自信如何赋能文化建设的首都担当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挑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说明,我们还要不断努力。

1.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提升人均享有程度

2022年,北京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近7000个,基本建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五年来,北京市的文化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建筑面积增长了14.25%,公共图书馆面积增长了14.43%,社区(村)综合文化室建筑面积增长了150.94%。《北京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年末共有公共图书馆24个。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非常丰富的,但如果从人均拥有量来看,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此后,北京对于博物馆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共有204家备案博物馆。其中一级博物馆18家、二级博物馆10家、三级博物馆1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虽然我们在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体现在人均拥有量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期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家博物馆,博物馆数量超过260家。

2022年9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于2023年1月1日施行。《条例》坚持首善标准,突出北京特色,提出要推动文化资源下移、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服务更加便利可及,让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我相信通过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人均享有程度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2.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科技赋能文化自信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同时,我们也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王蒙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王蒙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也是首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目前来看,北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一,创新文化成果中能“出圈”的还比较少;第二,在一些文化发展创新实践中做得还不够;第三,要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更加重视数字文化产业。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关键。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022年6月,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自信》一文,我在文章中写道:“文化数字化战略,将赋予文化自信持续动能。夯实文化自信之基,当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方法和路径,可以为夯实这一基石持续输入动能,正如‘数字能量站’。”首都的核心功能也包括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自信上应该大有作为。

3.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谈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民成为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文化也是我们个体的灵魂。人们对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22年3月,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1.3%。比较通行的国际标准认为,恩格尔系数在20%-30%为富足,在20%以下为极其富裕。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旅游消费数据报告》显示,93.6%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会增加文化消费支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然也离不开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伴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与满足,这也对首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两个方面着力:做好文化服务共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服务便捷性;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发展。

首都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和群众的需求相比,供给仍然是不平衡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一是加强社区文化供给,目前社区的文化供给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要加强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二是鼓励文化生产和消费,适当增加文化消费支出,老百姓也是认可的。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全面提升首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我做起

我们要做文化强国建设的践行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践行文化强国使命担当,是首都的使命,也是首都人民的使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我做起。因为只有汇集每个人的文化自信,汇集每个人的使命和担当,这种力量才是最强大的。王蒙曾感慨:“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一辈子,下下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满坚定信心,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舞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要加强对文化领域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从文化强国的高度来认识和推动首都文化建设。

对于首都的自信与担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文化也是首都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建设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第二,对标党的二十大部署,北京当自信自强,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第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都与国家命运联系更加紧密。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要为全国文化建设作出表率,自觉肩负起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